金国迁都是否正确?难以抵挡蒙古,万般无奈之举

公元1214年 , 金宣宗完颜珣不顾左相徒单镒的反对 , 将首都由中都迁往汴京 , 被后人认为是一大败笔 , 直接导致金国灭亡 。 我认为:这本身就是站在蒙古汗国的角度看问题 , 才会得出这种结论 。 如果我们站在金国的角度看问题 , 自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

金国迁都是否正确?难以抵挡蒙古,万般无奈之举
文章图片
先上一段史料:这年(1213年)秋天 , 蒙古军兵分三路 。 命令皇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为右军 , 顺着太行山向南进发 。 这一年 , 河北各郡县全都被攻占 , 只有中都、通州、顺州、真定、清州、沃州、大名、东平、德州、邳州和海州十一个城市未能攻下 。 这段史料表明:经过数年的征战之后 , 蒙古汗国已经占领了河北和山东的大部分地区 。 如果金国不迁都 , 当蒙古大军兵锋直指中都时 , 金国该怎样应对呢?方法大概只有三个:一、以中都相关地区为中心 , 调集重兵把守 , 阻止并击败蒙古军队 。 这种说法很提气 , 但恰恰与现实相反 。 要是金国有这种本事 , 他们也不至于丢掉河北和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 。 二、以中都相关地区为中心 , 构建一道坚固防线 , 在蒙古军队围城时 , 命地方军队前来增援 。 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 , 可基于现实角度考虑 , 这些援军很有可能沦为蒙古军队围点打援的战利品 。 三、迁都 , 暂避蒙古锋芒 , 等他们将重心转移到其他地区之后 , 再伺机夺回故土 。 这当然也不能算多么高明的策略 , 但与前两个选择相比 , 这个策略还算靠谱 。 而且将都城南迁 , 自然可以想办法攻略南宋 , 被蒙古抢了土地 , 再从南宋身上补回来 , 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

金国迁都是否正确?难以抵挡蒙古,万般无奈之举
文章图片
或许有人会产生疑问:既然蒙古军队以骑兵为主 , 他们是怎么攻城略地的呢?对此 , 我们只要看看哲别攻打金国东京(今辽阳)的情形就能明白 。 哲别在进攻东京时 , 看到金国防守严密 , 于是率军撤退五百里 。 等金国以为蒙古大军已经撤退之后 , 哲别突然急行军 , 打了金国一个措手不及 , 直接杀入东京 。 这段史料写得有点莫名其妙:蒙古骑兵先是撤退五百里 , 又急行军五百里 , 且不说他们的体能问题 。 就说骑兵移动时的动静 , 那可不是想隐藏就隐藏的 , 又怎么可能打金国一个措手不及呢?再说了 , 蒙古骑兵的机动性极高 , 必然不会携带攻城器械 , 只要金国城门紧闭 , 蒙古骑兵又怎么可能进城呢?在我看来 , 真实的情形应该是这样的:得知哲别即将进攻东京时 , 金国自然会把东京当成防守重点 , 众多军队也会驻扎在东京城内或是附近 。 在这种背景下 , 如果哲别强行攻城 , 损失将是惊人的 , 也很难有结果 。 即使有叛徒相助 , 在双方对比悬殊的前提下 , 叛徒也没法发挥太大作用 。 但当蒙古军队突然撤退五百里之后 , 金国认为哲别不会再攻打东京时 , 一切就不同了 。 哲别不攻打东京 , 自然会重新选择目标 。 只要这一点能确定 , 东京附近的军队自然要紧急动员 , 前往增援可能被哲别攻打的城池 。 得知周边军队被调走之后 , 哲别立刻杀个回马枪 。 由于蒙古骑兵的高机动性 , 那些被调走的金国军队自然没法迅速回援 。 由于东京防御空虚 , 当地的叛徒们自然有机会里应外合 。 外有强敌 , 内有隐忧 , 东京的失守岂不是理所当然?

金国迁都是否正确?难以抵挡蒙古,万般无奈之举
文章图片
如果铁木真把这种战术复制到中都 , 结果会怎样?就算中都不上当 , 各地军队依然驻守在中都附近 , 铁木真完全可以假戏真做 , 继续攻略中都周边的城池 。 到了那个时候 , 孤零零的中都还能守多久呢?后来 , 铁木真果然复制了这一战术 , 金国果然只敢守住中都 。 面对此情此景 , 铁木真派人通知完颜珣:我打算撤军了 , 麻烦你出笔军费犒劳一下我们 。 完颜珣果断认怂 , 直接送了一个公主给铁木真 , 还附带一大笔嫁妆 。 从表面上看 , 完颜珣太软弱了 , 可实际上 , 无论谁处于这种局面 , 都会想着破财免灾的 。 至于送公主又怎么了 , 和亲不就是这么回事吗?如果当时的蒙古汗国并不打算灭掉金国 , 那么金国完全可以像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一样 , 派个使臣到草原上拜见铁木真:以后您要啥就说 , 没必要动刀兵 。 可蒙古汗国出兵的目的就是灭掉金国 , 这一点双方都心知肚明 , 所以和亲之举显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 铁木真更不是给点好处就收手的部落酋长 。 有鉴于此 , 在铁木真撤军之后没多久 , 完颜珣就开始张罗着迁都了: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