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偶像|《八零九零》明天收官,杂糅青春偶像与养老题材的这部剧为什么有点糊


青春偶像|《八零九零》明天收官,杂糅青春偶像与养老题材的这部剧为什么有点糊
文章插图
台网同步播出的电视剧《八零九零》明天即将收官。这部剧让养老话题、代际矛盾等问题重又进入观众视野。同时,它也因延展了创作类型的适用范围,引发诸多思考:社会问题如何表达?展现到何种程度?能否给观众有意义的启发?
在主题上,养老话题、代际矛盾都颇具现实主义色彩,似乎天然拥有社会问题剧的反思力度。然而,《八零九零》并非是一部深入现实肌理并给出解决方案的“社会问题剧”,只是呈现了社会问题的某些侧面而已。它只不过合理利用了“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为收视营销服务,将青春偶像剧与社会伦理剧融合,使乌托邦风格与社会问题杂糅。但究其最终效果——无论是收视率还是口碑而言,似乎均不那么理想。

青春偶像|《八零九零》明天收官,杂糅青春偶像与养老题材的这部剧为什么有点糊
文章插图
市场定位了,主题先行了,演员中心了
《八零九零》显然不是单纯的有感而发之作,而是严格遵循了商业电视剧的市场定位原则。中国电视剧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选题阶段必然就已提前考虑类型。不得不承认,有些类型元素堪称业界常青树和基本款,如“青春偶像”和“家庭伦理”。
回头看2007至2012年,赵宝刚导演了“青春三部曲”《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打破了国产青春偶像剧唯有情爱缠绵的俗套,而是和家庭、职场、社会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主动探讨社会话题、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不但获得观众和市场的青睐,《北京青年》DVD更是被用作中国外交的“国礼”,风光无限。

青春偶像|《八零九零》明天收官,杂糅青春偶像与养老题材的这部剧为什么有点糊
文章插图
当年的“青春偶像+社会问题”组合用在今日仍然有效,只是需要与时俱进。对八零后年轻人而言,努力摆脱上一辈的亲情桎梏是重要议题,而九零后年轻人则受到席卷全球的“多样化”思潮影响,关注点由内转外,他们所需处理的人际关系,渐渐从基于血缘的家庭延伸至非血缘关系连接的社会团体。《八零九零》制片方敏锐地感受这种变迁,调整类型配方,为这部剧预设了主题:全球性的人口危机和老龄化社会结构趋势,使得养老问题成为日益凸显的社会议题之一,“老吾老及人之老”又是经典传承的中国儒家精神,这一议题所能带动的社会正能量不容小觑,也为电视剧“家庭伦理”叙事转向“社会伦理”叙事提供了动力。
如今的观众依然热衷青春阳光的年轻脸庞,但是口味愈加多元和挑剔。大数据的应用分析让制片方意识到:青春偶像和资深实力演员的组合能打动观众,且比重必须均衡。《八零九零》的角色设置恰好就符合上述类型配方,完美契合数据分析结果。我们看到,剧中演员的表演可圈可点,“老戏骨”们展现出鲜明的个性,既能独立成角,又能构成全剧情境的有机主体;两位年轻演员以本色出演,虽然表演的层次性有待提高,但是贵在自然真诚,因此和老演员的搭戏并无违和感。可以说,“群戏”是经得起考验的,演员撑起了该剧的质感,站在了C位。
类型杂糅了,编剧掉队了
然而,即便有如上优势,《八零九零》为什么还是让人觉得少了一口气?
先说养老题材。《八零九零》并不是这一题材创作的孤例,近年来先后有《有你才幸福》《老有所依》《空巢姥爷》《我家的春秋冬夏》《幸福院》等同类作品。从创作角度看,养老题材基本属于家庭剧类型的分支,但其对应的观众群并非收视主力,此题材本身又背负了亲孝、伦常等道德责任,在类型内部的创新上束缚重重。

青春偶像|《八零九零》明天收官,杂糅青春偶像与养老题材的这部剧为什么有点糊
文章插图
出于市场接受的考虑,《八零九零》采取青春偶像元素为主、社会问题元素为辅的类型拼贴模式,营造出清新明快的乌托邦式美学风格,试图在现实和理想二者之间找到平衡。这使得该剧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乌托邦风格体现在剧情和立意上具有理想主义、乐观主义特色;另一方面,剧中养老院的生存状态和养老话题,具有反映现实的力量。可以肯定的是,青春偶像剧与社会问题的结合,是《八零九零》一剧的创作基点,反映出编创者对类型框架突围的努力。应该说,把这二者杂糅在一起的尝试是一对矛盾体:青春偶像类型天然具有乌托邦式的想象,营造出理想的、美好的,甚至是非现实的戏剧情境;而社会问题的揭示,又必然是缺憾的、糟心的、真实的,甚至需要有批判性的介入。因此,在实际效果上,青春偶像剧追求一种积极乐观的乌托邦风格,而社会问题剧又需要展现社会现实的不够完善之处,两者的强行嫁接尚显生硬,时有龃龉之处,缝合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