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妻儿:妻苦等至死,儿女与父失联25年后在纪念馆见他头颅( 四 )


而后 , 杨将军的头颅又被送到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 作为他们的“战利品”被保存着 。 后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 头颅又被国民党反动派转移存放在长春的一个医科大学里 。
长春解放前夕 , 地下党的同志听说在大学里保存着几颗头颅 , 都是咱们的抗日英雄 。 对于这些为了抗战奉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志士 , 我党始终未曾忘记 , 于是上级当即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 , 找到这些头颅 , 并转移出来 , 决不能让英雄得不到安息 。
最终在地下党同志不懈努力下 , 终于在一所医科大学医疗器械室 , 找到了两个装有福尔马林的大罐子 , 一个上面写着“杨靖宇” , 另一个上面写着杨靖宇将军的亲密战友“陈翰章”的名字 。
就这样 , 两位英雄的头颅被地下党同志冒死带出 , 并从此保护了起来 。 一直到1948年12月 , 长春解放 , 这两颗头颅被运到哈尔滨 , 存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 , 等待着他们的亲人前来认领 。
弄清楚了这些 , 1953年一开春 , 马从云、马锦云两兄妹就踏上了前往哈尔滨的路途 。 与父亲失联25年后 , 他们终于可以完成奶奶和母亲的遗愿 , 见到他了 。
到了东北烈士纪念馆 , 看着泡在福尔马林中的父亲的头颅 , 兄妹两人既悲伤又心痛 。 一别25年 , 谁能想到他们再次见到父亲会是这样一幅场景 , 两兄妹抱在一起痛哭 , 在场工作人员无不动容 。 最后 , 他们跪在父亲头颅前 , 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
4年后 , 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竣工 , 通化是杨将军多年工作的地方 。 朱德元帅亲自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元帅唯一题词的我军高级将领 。 而后 , 杨靖宇将军的头颅从东北烈士纪念馆 , 被接到这座烈士陵园安葬 。

杨靖宇妻儿:妻苦等至死,儿女与父失联25年后在纪念馆见他头颅
文章图片
因为是烈士的后人 , 组织上曾经安排马从云到省委机关工作 , 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 , 但马从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 他说:“我没啥本事 , 来这工作我这不是给你们添乱吗 , 我爹是个大英雄 , 我可不能丢了他的脸 。 ”
此后 , 杨从云一直在基层铁路部门工作 , 开始了和火车打交道的人生 。 他给自己的5个孩子分别起名:马继光、马继先、马继传、马继志、马继民 。 名字中的“继”字是希望几个孩子能够继续传承爷爷的遗志 。 而他也要求儿女 , 不管在任何场合 , 都不能以抗日英雄后代的身份 , 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
1964年 , 马从云因病去世 , 年仅37岁 。 临终前 , 他将一个红绸包裹着的物件 , 递给了儿女 , 这是马家的“传家宝”:一块桦树皮 。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 , 这样的传家宝一文不值 , 但是在马家人眼中它却是最珍贵的宝物 。
这是马从云1958年2月 , 和妻子一起从东北带回来的 。 那年冬天 , 他们一家来到杨靖宇将军牺牲的蒙江县三道崴子扫墓 。 期间 , 他们正好碰到一位当年和杨将军一起打过仗的老战友 , 这块橡树皮就是那位老人送的 。 当时老人眼中带着萧瑟和回忆 , 对马从云说:“你父亲和我们的战士们 , 当年就经常吃这个和日本鬼子打仗 。 ”
听到老人这番话 , 马从云和妻子沉默了许久 。 他们都知道当年抗战时期不容易 , 但他们没有想到竟然会艰难至此 。 当年父亲和东北抗联的战友 , 竟是用这样的桦树皮来裹腹 , 和敌人在战场上拼杀 。 马从云含泪把这块桦树皮包好 , 带回了老家 。 自此 , 这块橡树皮就成了马家的传家宝 , 他们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

杨靖宇妻儿:妻苦等至死,儿女与父失联25年后在纪念馆见他头颅
文章图片
此后 , 人们在杨靖宇将军牺牲的三道崴子竖立起一块纪念碑 , 碑旁就是当年他倚靠的那株扭筋子树 。 后来扭筋子树枯了 , 人们又在同一位置种了一棵杉松 , 到如今它已生长了50多年 。 每年清明节 , 后人都会早早来到树下 , 祭奠他 。
杉松高且直 , 四季常青 , 如将军之忠骨 , 挺立不屈 。 而其母、其妻、其子女 , 也同样令人钦佩 。 其母张君 , 寡居多年 , 再穷也要让儿子读书 , 是她教出了一个好儿子;其妻郭莲 , 苦等丈夫多年 , 在那样的烽火年代 , 她凭一己之力 , 保住了杨将军的血脉;其子女 , 一生以“不给父亲丢人”为做事原则 。 将此文 , 献给这些最可爱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