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胡惟庸真的谋反了吗?( 二 )


这时一个叫云奇的拉住缰绳 , 不让朱元璋的车架往前走 , 但着急的没有说出话来 , 朱元璋觉得事情不对劲 , 就率众返回宫中 , 朱元璋登上皇宫的城墙 , 眺望胡惟庸的府里 , 发现胡惟庸家里戒备森严 , 墙道里都藏着士兵 , 于是断定胡惟庸谋反 , 当天下令将胡惟庸下狱处死 。
一场长达十年的政治清洗大案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处死 , 并不是明初政治斗争的终点 , 反而是一个开始 , 开始了朱元璋长达十余年的政治清洗行动 , 胡惟庸案的清洗一直持续到洪武二十五年 , 到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发 , 才开始新一轮的清洗 。



洪武十八年 , 胡惟庸案的清理开始指向李善长 ,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人告发 , 指出其曾与胡惟庸一起谋逆 , 朱元璋并未处死李存义父子 , 可能觉得鱼还不够大 。
洪武十九年 , 明州卫指挥林贤串通倭寇事情败露 , 经过严刑审讯 , 查出胡惟庸通倭事件 。
洪武二十一年 , 蓝玉征讨北元 , 抓获曾经逃往蒙古的封绩 , 因为李善长的影响 , 朱元璋并未知道此事 。
洪武二十三年 , 朱元璋得知封绩的事情 , 下令逮捕封绩 , 严格审查当时的情况 , 牵连出胡惟庸串通北元的事情 。


此后案情牵连的人越来越多 , 直指朝中勋贵集团 , 李善长的家奴卢中谦状告李善长与胡惟庸的来往情况 , 陆仲亨的家奴状告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与胡惟庸合谋不轨 , 朱元璋以此为契机 , 兴大狱 , 有三万多人被诛杀 , 一直承接到蓝玉案 , 胡惟庸案都没有定论 。
胡惟庸是否真的谋反 , 各项罪名都是死后硬加上去的
首先从“胡惟庸案”前后的事件记载来看 , 是前后矛盾的 , 显然胡惟庸擅杀车夫后 , 已经严重影响了朱元璋和胡惟庸的君臣关系 , 朱元璋要胡惟庸抵命 , 胡惟庸提出以财物代替赔偿车夫家人 , 但被朱元璋拒绝了 。
但这却并未影响胡惟庸的中书左丞相之位 , 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 朱元璋既然已经要胡惟庸偿命了 , 那怎么还能继续让他身处高位呢?


第二 , 牵扯中书省两大龙头人物的占城国入贡一事 , 是否真的存在中书省隐匿不报呢?这事是非常蹊跷的 , 因为在洪武十一年的时候 , 也就是胡惟庸刚刚晋位左丞相不久 , 朱元璋就下令六部奏事 , 不用关白中书省 , 直奏皇帝 , 已经在削减中书省的权力 , 加强皇帝的集权了 。
在这种情况下 , 怎么可能会出现占城国入贡 , 胡惟庸不报皇帝一事呢 , 在正常的行政程序中 , 也应该是朱元璋与中书省同时收到礼部的汇报 , 朱元璋削减中书省权力后 , 中书省应该是比朱元璋更晚得到汇报才对 。
却因为此事 , 中书省左右丞相胡惟庸、汪广洋都受到了问责 , 最终处理是汪广洋被赐死 , 牵连出陈氏一案 , 胡党相互告发 , 做成胡惟庸谋反一案 , 这其中疑点重重 。


另外 , 胡惟庸案发的汪广洋私自纳犯官之女为妾室一案 , 明显有小题大做的嫌疑 , 这顶多是一件大臣滥用职权的案子 , 其重大程度恐怕都比不上胡惟庸杀入一案 , 更加无法与胡惟庸毒杀刘基相比了 , 胡惟庸案却因此而越发令人极为费解 。
至于后面的宦官云奇事件 , 更像是事后编的故事 , 就是为了给胡惟庸定罪罢了 , 胡府埋伏士兵 , 这人从哪里来的 , 古代百人以上的军队调动 , 都要有相关衙门的手续调令 , 朱元璋时期五军都督府正是鼎盛时期 , 中书省和六部是没有能力越过军府调兵的 。
朱元璋一口咬定胡惟庸与陈宁、涂节密谋造反 , 却同一时间将三人全部杀死 , 可以说是杀人灭口、死无对证了 , 胡惟庸被杀前后 , 为胡惟庸定罪的证据并不充分 , 因林贤、封绩给胡惟庸定的“通倭”“通元”罪名 , 更是对死人的栽赃罢了 , 因此可以说胡惟庸专权枉法 , 但是说造反完全是诬陷 。


朱元璋为什么到洪武十三年才处死胡惟庸呢?
如果算胡惟庸从洪武六年升任中书右丞相 , 到洪武十三年被杀 , 时间是七年 , 但是自从洪武四年 , 胡惟庸接任汪广洋成为中书左丞后 , 因为汪广洋碌碌无为 , 能力太差 , 胡惟庸就基本上掌握了中书省的权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