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倒奶,撑不起偶像的真“排面” 丨周末谈

“喜欢TA,就为TA买奶。”这两天,一场沸沸扬扬的“倒奶事件”,让饭圈中的某些“打投”怪现状出了圈。在今年的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中,设置了买奶投票的规则。由于投票二维码印在瓶盖上,短时间内喝不完又卖不掉,于是出现了大量奶制品被倒入沟渠中的荒诞景象。
只要奶盖不要奶的追星奇景,根源当然首先在于奇葩的比赛规则。投票结果直接关乎自家爱豆能否C位出道,集资battle的阵势也被视为偶像的“排面”,而在各家粉丝为买奶疯狂“拼杀”之际,制定规则的平台和商家则可坐收渔翁之利。诱导粉丝砸钱投票,继而将流量收割为销量,借用当下流行的话说,这真是个不怀好意的“夺笋”做法。
更让人忧虑的是,这一并不高明的吸金套路,却被不少粉丝接纳。“你一票我一票,爱豆明天就出道”“你不投我不投,爱豆何时能出头?”这些口号听起来“顺口”,可其中并无道理可言:它们体现的是粉丝对并不合理的规则的全盘接受,没有质疑,没有疑虑,而是心甘情愿地被卷入无情的商业操作中。对于这些奇葩的饭圈“潜规则”,很多偶像也都不置可否,默默接受着来自粉丝的打投奉献。
按照“粉丝必须很努力,偶像才能赢得毫不费力”的说法,爱豆们努力和奋斗的价值被稀释了,轻松躺赢仿佛成了一种荣耀。可若真照这样的逻辑,偶像之为偶像的意义和价值又在哪里呢?正如胡歌此前在拒绝粉丝应援时所说的:演技好不好,作品行不行,都由他自己负责和承担,赢要光彩,输不丢人。毕竟,业务能力而不是粉丝财力,才该是偶像得到关注、走向C位的核心要素。
说实话,关于偶像崇拜,往往很难做到绝对理性。相信不少人回想起自己的追星时代,都会有过“冒傻气”的时刻。就连大作家马尔克斯,回忆起当年见到偶像海明威时,也戏称自己像人猿泰山一般用双手圈在嘴巴外面,向对街的人行道大喊:“大——大——大师!”而对面的海明威则转过头来,举起手用卡斯蒂亚语像小孩子似大叫:“再见,朋友!”
这些令人激动的追星时刻显得十分可爱,或许没有人会苛责其不够理性。可当激情演化为狂热,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不断跑偏后,便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和偶像的关系了。以这次粉丝倒奶打投事件为例,无论如何,如此“助力”都把粉丝变为了事实上的浪费者,使他们接受了攀比砸钱的荒唐逻辑,也就谈不上什么“共同成长”了。
偶像不是没有独立意识的定制“商品”,粉丝也不应被异化为疯狂的打投机器。二者应该是彼此激励、共同向上走的关系,而不是一齐陷入平台和商家的合谋,屈服于功利的浮躁商业规则。
判断一段偶像崇拜是否健康,有两个重要的标准:就正面而言,是这段历程是否让自己变得更好。很多时候,偶像可以成为精神的鼓舞者,专业的引路人。自称海明威只要出版过的作品一律都没放过的马尔克斯,就不是简单为偶像打call、氪金,而是像拆卸手表零件一般,解构和学习海明威的创作技巧,继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也由此留下了一段彼此成就的“追星”佳话。几年前,也曾有大学生在SCI期刊发表论文,致谢部分特别感谢歌手林俊杰给她提供了精神支持。
因此,粉丝需要警惕在追星中自我主体性和基本判断力的丧失。不管是这次倾倒牛奶的荒诞场景,还是此前集资battle、扰乱豆瓣评分等乱象,都已然侵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违反了基本的社会公德。跳出来想一想:如果追星让自己连最起码的理性都丧失了,这样的偶像崇拜究竟是于己有利还是有害呢?
疯狂倒奶,撑不起偶像的真“排面” 丨周末谈】疯狂倒奶,撑不起偶像的真“排面”。虚浮的C位,也终难得到真正的认可和尊重。冷静下来,拒绝商家割韭菜的奇葩逻辑,让粉丝和偶像重回彼此珍重、共同成长的轨道,才是社会所期待的“追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