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出使蜀国,看到2个现象大喜,回来对皇帝说蜀国早晚必亡

因为《三国演义》等通俗演义以及各种戏剧等流传的影响 , 导致我们对三国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演义的影响 , 或者有时候会有意无意混淆历史和演义的情况 , 在这其中 , 恐怕最容易受混淆的就是蜀国的情况了 。 三国主要由曹操一手开创的曹魏政权、刘备开创的蜀国、孙权在父兄基础上开创的东吴构成 。 但是曹操的曹魏政权在演义中一直处于被黑的对象 , 而刘备的蜀汉政权则是被赞美和拔高的对象 , 东吴方面则是居中 , 或被淡化 , 只有在需要的时候 , 才会推到前台 。 但是历史记载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呢?
此人出使蜀国,看到2个现象大喜,回来对皇帝说蜀国早晚必亡】如果根据《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来看的话 , 我们会发现一个与演义截然相反的结果 , 那就是曹操在正史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 他文韬武略、文治武功 , 在乱世争霸中 , 平定四方 , 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地区 , 同时在文化方面 , 他不但个人成就很大 , 而且还开创了建安文学 。 当然正史对曹操的评价也基本客观 , 符合事实 。 但是刘备的情况就不同了 , 在正史中 , 刘备虽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 通过努力 , 最终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 。 但是刘备其人的能力远没有在《三国演义》中虚构和拔高的那么厉害 , 当然所谓的刘玄德之仁义也不过是面子话 , 我们是当不得真的 。 同时 , 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政权也没有那么光彩照人 , 当然这一点也是空口之言 。 关于这一点 , 我们要通过蜀汉的盟友东吴集团的人来反应 。

此人出使蜀国,看到2个现象大喜,回来对皇帝说蜀国早晚必亡
文章图片
这个东吴集团之人叫薛珝 , 他是安徽濉溪人 , 在东吴景帝孙休做皇帝的时候 , 他官职做到五官中郎将 , 后来在孙皓时期又先后官拜将作大匠、威南将军、威南将军大都督 。 不过一般人都不知道这个薛珝是什么人 , 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并不是特别多 。 不过他父亲倒是记载很多 , 他父亲叫薛综 , 深受孙权的重用 , 是东吴时期的名臣兼三国名儒 , 官拜选曹尚书 , 兼任太子太傅 。 另外薛珝的弟弟薛莹在史书中的名气也很好 , 周昭说:“薛莹、王蕃 , 器量绰异 。 ”也担任过选曹尚书和太子太傅 。 此外薛珝还有一个侄子薛兼更牛 , 在晋朝时先后做过尚书、太子少傅等职 。 根据史书来看 , 这薛珝和父亲薛综、弟弟薛莹都是东吴重臣 , 受到了孙氏的极为重用 。
在孙权之子子休掌管东吴之际 , 因为与蜀国是盟国 , 多有来往 , 进行外交 。 一般来说 , 能够代表皇帝出使 , 进行外交交流的 , 不是皇帝的心腹 , 至少也得是能够深切领会皇帝意图的重臣 。 在公元261年的时候 , 孙休派遣薛珝出使蜀国 。
薛珝来到蜀国后 , 他没想到东吴的盟友已经如此不堪 。 当时 , 他看到了2个现象后先是大喜 , 之后便是大忧(因为吴蜀两国 , 既是对手 , 又是盟友 , 所以既喜也忧) 。 从蜀国回来后 , 他对皇帝孙休说蜀国早晚必亡 。 孙休问为什么啊?薛珝说:“蜀国有2个现象 , 第一是其皇帝昏聩而没有自知之明 , 大臣则为了保全自己职位都不积极进取 , 也不敢和不愿指出皇帝的过失 , 都是得过且过;第二是蜀国之民面色饥黄 , 食物短缺 , 日子过得十分贫苦 。 这就好比一座看似辉煌的庙堂 , 房屋的地基和柱子都已经毁坏了 , 而高高在上的燕雀还在继续享受生活 , 不知道灾难即将来临 , 如此以来蜀国难道不是要早晚亡国吗?”

此人出使蜀国,看到2个现象大喜,回来对皇帝说蜀国早晚必亡
文章图片
那么薛珝之言属实吗?如果看历史的话 , 确实属实 。 第一点 , 薛珝所说蜀国朝堂听不到利国利民的声音 , 倒是真的 。 我们且看蜀国 , 在公元258年的时候 , 镇军将军陈祗去世 ,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 , 蜀国的朝政不再由权臣或大臣控制 , 而是落在了宦官黄皓的手里 。 此人在历史上就是十恶不赦的小人 , 就连蜀国的敌人司马昭都对黄皓十分不满 , 后来投降后还将他凌迟处死 。 因此足见黄皓开始祸国对蜀国的影响有多大 , 所以薛珝在公元261年出使蜀国的时候 , 说在朝堂听不到正确的声音 , 是绝对属实的 。 另外 , 还有一则事例也足以说明蜀国政治的混乱和黑暗 , 那就是姜维作为蜀国第一统军将帅 , 竟然都被黄皓吓得离开成都 , 逃到沓中去屯田 。
其次 , 蜀国国民之贫苦 。 虽然很多地方都总以“天府之国”来忽悠人 , 说蜀国如何富足 。 但是我们去想一下 , 巴蜀之地多半是山 , 在古时候 , 人力对资源开发能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 , 除了种田和渔猎 , 基本上别的收入来源非常有限 , 富足是令人质疑的 , 或者说富足只是片面的 , 比如某些地方富足 , 但不代表整个巴蜀之地都是富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