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殿试的试题题目如何拟定?策题内容根据当前危机而变化( 二 )


因皇帝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困惑 , 策问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 , 甚至出现“一策多问”的情况 。

明朝殿试的试题题目如何拟定?策题内容根据当前危机而变化
文章图片
仁宣以后 , 随着国家基业的稳固 , 皇帝的施政态度 , 从开创性探索转变为解决国家治理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 。
殿试策问探讨的重点也从如何开拓探索 , 逐渐转变为怎样守成 , 多集中于怎样保证国家安定有序 。
故而殿试策问中 , 对刑法教化、纲纪法度等利于安民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探讨频率有所增长 。
如正统十三年(1448)殿试策问提到:“天下之道莫要于内治之政修 , 外攘之功举 , 修内治之政必先于爵赏刑罚 , 而举外攘之功必本于选将练兵” , 英宗要求考生对如何安内攘外提出见解 。

明朝殿试的试题题目如何拟定?策题内容根据当前危机而变化
文章图片
英宗一直认为制定典章 , 推进刑法教化是治国安民的重要内容 , 在正统年间主持并开始修撰《大明会典》 , 成书于弘治年间 , 为《正德会典》、《万历会典》的修撰奠定了基础 。
故英宗在策问中提到内治修刑 , 就很好理解了 。 强调练兵攘外 , 则是因为北境瓦剌的长期侵扰 , 英宗想兴兵北征 。
正统十四年(1449)英宗亲自北讨瓦剌 , 最终被俘 , 引发“土木堡之变” 。 从此看来 , 正统十三年(1448)的殿试策问 , 正是英宗出征的一个信号 。

明朝殿试的试题题目如何拟定?策题内容根据当前危机而变化
文章图片
至明代后期 , 随着社会问题的暴露 , 统治基础逐渐动摇 , 内忧外患 , 危机四伏 。
此时期的策问出发点则在于探讨怎样才能扭转不利局面 , 安内攘外 , 兴兵强基 , 恢复昔日之盛景 , 此时期主要有两个特点 。

明朝殿试的试题题目如何拟定?策题内容根据当前危机而变化
文章图片
安内方面
除了刑法教化、纲纪法度 , 还开始强调“君臣一心” 。
如嘉靖三十五(1556)年世宗在策问中向考生提问 , 如何能做到“元首股肱真是一体 , 上下相资” 。
再如万历三十五年(1607)神宗希望君臣同心 , 做到“有俞咈无嫌猜 , 有异同无甸域 , 有好恶无偏陂 , 有实政无虚谈” 。
明后期官场风气糜坏 , 党争加剧 , 吏治遭到严重破坏 , 渐渐脱离了皇帝的掌控 。
故此 , 皇帝在策问体现了对吏治清明 , 君臣相和的强烈诉求 。

明朝殿试的试题题目如何拟定?策题内容根据当前危机而变化
文章图片
攘外方面
养兵练兵 , 抵御外侮的军事策问呈明显增加的趋势 。
如万历四十四年(1616)策问提到要“慎固边防 , 简政练兵” , 崇祯皇帝更是多次提及练兵攘外 。
明后期由于东北边境为女真所侵 , 严重影响了明朝的政治稳定 , 故在万历后期与崇祯一朝都将强军与边防对策作为重点 。

明朝殿试的试题题目如何拟定?策题内容根据当前危机而变化
文章图片
结语
明代殿试策题的决定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
策题内容涉及甚广 , 多是与当时的政治生态相关 , 是皇帝政治思虑的体现 , 也是当时政治背景的侧面反映 。

明朝殿试的试题题目如何拟定?策题内容根据当前危机而变化
文章图片
皇帝将当时的政治关注所在拟成策题的意图 ,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
一方面 , 是出于皇帝考察应试举子的目的 。
另一方面 , 皇帝也希望集思广益 , 从考生对策中寻找解决之道 , 如果考生的答策切实可行 , 皇帝“将采而用之” 。
明朝殿试的试题题目如何拟定?策题内容根据当前危机而变化】皇帝通过掌握殿试策题的决定权 , 既考察了考生的政治眼光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 保证了所得士人的素质 , 又可能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启发与可行之法 , 实是双得之举 。

明朝殿试的试题题目如何拟定?策题内容根据当前危机而变化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