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清末民初的尚武精神:一介书生的乌托邦,究竟是哪些人在坚守?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番外(十):知我者谓我心忧 ,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民国初年 , 军阀混战 , 其实也是尚武精神的蛮荒释放 , 这一切要源于一个女人的敏感 , 这是一个极度需要安全感的妇人 , 她就是叶赫那拉慈禧 。 甲午战争的背面 , 是翁、李两大山头两败俱伤 , 大清王朝赌输了国运却赌赢了庙堂 , 朝野内外对清、日两国都进行着深刻反思 , 日本为什么能胜?除了日本学习西方 , 创建现代军队外 , 还有其武士道精神 。

清末|清末民初的尚武精神:一介书生的乌托邦,究竟是哪些人在坚守?
文章图片
清末|清末民初的尚武精神:一介书生的乌托邦,究竟是哪些人在坚守?】清朝为什么失败 , 除了清军的自身原因 , 还有社会意识的尚文贱武 , 对武夫、军事力量极为轻视 , 缺乏尚武精神 。 因此 , 这场败于蕞尔岛国的战争 , 刺激尚武主义思潮的兴起 , 一介书生梁启超 , 就是尚武主义思想最早的积极鼓吹者 。 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开始 , 他先后发表了《论战死》、《斯巴达小志》、《论尚武》等一系列文章 , 一时间“尚力尚武之声 , 日不绝于忧时者之口也” 。

清末|清末民初的尚武精神:一介书生的乌托邦,究竟是哪些人在坚守?
文章图片
就连庙堂之上的清流“牛角”、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也开始按捺不住 , 也参加到呼唤尚武的潮流之中 。 他说:“近年东西洋各国 , 精研兵事 , 最重武职—故人人以当兵为荣 , 以从军为乐 , 以败奔为耻 。 而中国乃有‘好铁不打钉 , 好人不当兵’之谚 , 稍有身家 , 咸所弃 , 贵贱之分 , 强弱之源也 。 ”这种尚武思潮的主要内容 , 以日后西南军阀的扛纛人蔡锷的言行最为典型 。

清末|清末民初的尚武精神:一介书生的乌托邦,究竟是哪些人在坚守?
文章图片
蔡锷考察了西方列强之崛起与竞争 , 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是基础 , 尚武则是精神力量 。 他曾撰文说:“自汽机兴起而交通盛已 , 交通盛而竞争烈已 , 各国有自危之心 , 于是互相竭精殚神 , 争求所以相攻相守之道 , 而‘铁血主义’遂成立国之大本 。 世界列强 , 无不奉为神训 , 一若背之 , 即足以亡国者然 。 此主义之所以逐日以达咸弘光大之域也?”为此他成为尚武之精神的践行者 , 洪宪年间扛纛护国军 , 也非其可当大任 。

清末|清末民初的尚武精神:一介书生的乌托邦,究竟是哪些人在坚守?
文章图片
但是 , 无论是梁启超、张之洞亦或是蔡锷 , 这些尚武精神的坚守者 , 是否均是真正的卫道士?相较于喋血北京菜市口的戊戌六公子 , 梁启超不过是一个风紧扯呼的“识时务者” , 至于“香帅”张之洞 , 更是有“可人”之称 , 也是“中兴四大名臣”中唯一一个没有领过兵、打过仗的 。 如果说梁启超的尚武是书生意气的率真 , 那么张之洞的尚武精神 , 更像是宦海游戏的见缝插针 , 所以对于李鸿章与张之洞 , 梁启超的评价:“张何足以望李之肩北 。 李鸿章实践之人也 , 张之洞浮华之人也 。 李鸿章最不好名 , 张之洞最好名 , 不好名故肯任劳怨 , 媸名故常趋巧利 , 至其虚骄狭隘 , 残忍苛察 , 较之李鸿章之有常识有大量 , 尤相去霄壤也 。 ”

清末|清末民初的尚武精神:一介书生的乌托邦,究竟是哪些人在坚守?
文章图片
李鸿章张之洞两人关系确实有些水火不容 , 当然这多在李鸿章有抢风头之时 。 因为张之洞曾迭电建言 , 不恭不敬 , 李鸿章对别人说:“香涛做官数十年 , 犹是书生之见也 。 ”意指张之洞不谙大势 , 不明大局 。 张之洞闻言深恨 , 勃然反击:“少荃议和两三次 , 乃以前辈自居乎?”

清末|清末民初的尚武精神:一介书生的乌托邦,究竟是哪些人在坚守?
文章图片
这或许就是书生的乌托邦 , 虚无缥缈却又言之凿凿 。 倒是蔡锷 , 毕竟曾经受教于梁启超 , 结局的奈何已许国 , 未可再许卿也是一代人杰的最后叹惋 。 其实混沌乱世 , 风雨飘摇 , 有人抱头痛哭 , 有人檐下躲雨 , 有人借伞披蓑 , 唯绝不避雨者 , 宁在雨中高歌死 , 不去寄人篱下活 , 方是为尚武 。
参考资料:《民初军阀割据局面形成原因新探》、《梁启超传》、《蔡锷集》
文:北洋徐凤年 , 柴门外的风雪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