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解读丨书法和兵法中的“势”( 二 )
结字如战势 , 奇正参用
兵家常说 , 战势不过奇正:用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行决斗 , 与敌人作正面交锋的主攻部队 , 就是“正”;而将军手中留下的作侧翼接应或发动突袭的机动部队 , 就是“奇” 。 先出合战为正 , 后出为奇;正兵当敌 , 奇兵旁出 , 击其不备 。 兵家喜用奇兵 , 书法也要善用奇 , 清朝书画家笪重光说:“形势之错落在奇正” , 奇和正相互参用 , 则能奇正相生 。 奇不是刻意造作 , 而是造势的点睛之笔 , 是书法家手里的“机动部队” , 是追加上去的关键一笔 。
关于正与奇在书法中的关系 , 明代的项穆有一段很好的论述:“书法要旨 , 有正与奇 。 所谓正者 , 偃仰顿挫 , 揭按照应 , 筋骨威仪 , 确有节制是也 。 所谓奇者 , 参差起复 , 腾凌射空 , 风情恣态 , 巧妙多端是也 。 奇即运于正之内 , 正即列于奇之中 。 正而无奇 , 虽庄严沉实 , 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 , 虽雄爽飞妍 , 多谲厉而乏雅 。 ”没有正的铺垫 , 就无所谓奇的妙笔生花;没有奇的点燃 , 正就显得缺少变化 , 没有新致 。 所以正不舍奇 , 奇不离正 , 奇正两端 , 实唯一局 。
在兵法中 , 总体上看 , 正是多数 , 用以接敌;奇是少数 , 用以决胜 。 与之相似 , 书法中也是以正为主 , 以奇为辅 。 但作为少数的奇 , 往往是决定性一笔 , 最为引人注意 , 以至于有人误以为只要奇不要正了 。
此外 , 奇还与用笔的速度有关 。 兵贵神速 , 要出其不意 , 书法中的奇也往往要快 。 所以 , 南宋姜夔说用笔是“缓以效古 , 急以出奇” 。 缓与急交互使用 , 故能奇趣横生 , 笔势乃出 。
兵以诈立 , 用兵就是要善用诈术 , 常常声东击西 。 领兵者要“能而示之不能 , 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 , 远而示之近 。 利而诱之 , 乱而取之 , 实而备之 , 强而避之 , 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 佚而劳之 , 亲而离之” 。 也就是要攻其不备 , 出其不意 , 这是兵家常胜之秘诀 。 诡道是兵家用兵的特点 , 也是书法造势的特点 。 清代的刘熙载就曾说:“兵家‘能而示之不能 , 用而示之不用’二语 , 亦书家所宝 。 ”兵家造势的实质 , 是巧妙部署兵力 , 这里多一点 , 那里少一点 , 尽量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书家造势的关键 , 是笔墨分量和比重(包括笔画粗细和墨色浓淡)的安排 , 这里紧一点 , 那里松一点 , 故意打破僵局和平衡 。 所以 , 刘熙载又说:“孙子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 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 ’此意通之于结字 , 必先隐为部署 , 使立于不败而后下笔也 。 ”
但是 , 究竟奇该用多少 , 正该用多少 , 哪个方向多一点 , 哪个方向少一点 , 却是变化无穷的 。 要不断打破旧的平衡 , 再求得新的平衡 , 所以变幻莫测 。 隋唐时期书法家虞世南说:“兵无常阵 , 字无常体矣;谓如水火 , 势多不定 , 故云字无常定也 。 ”水势、火势往往不定 , 不可捉摸 , 书法亦然 , 唯其变动不拘 , 故能摄心魄、惊鬼神 。 项穆说:“夫字犹用兵 , 同在制胜 。 兵无常阵 , 字无定形 。 临阵决机 , 将书审势 , 权谋庙算 , 务在万全 。 然阵势虽变 , 行伍不可乱也 。 字形虽变 , 体格不可踰也 。 ”
书法如兵法 , 虚实相生
除了奇正参用之外 , 兵法和书法中也都强调虚实搭配 。 在兵法中 , 奇正是将己方兵力投入实际战斗时所作的兵力配置 , 而虚实是通过从整体上分散和集结兵力 , 以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弱、我专敌分、我众敌寡 , 从而克敌制胜 。 中国书法家也十分懂得虚实妙用的道理 ,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留白” , “留白”是他们在整体章法上造势的绝妙手段 。
文章图片
苏轼《寒食帖》
虚就是藏 , 实就是露 。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云:“乍显乍晦 , 若行若藏 。 ”书法中的笔断势连 , 说的就是书法中这种藏和露的道理 。 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善“断” , 老子说“大成若缺” , 断处就是缺处 , 缺处就是成处 , 无笔墨的地方包含的却是最多的笔墨 , 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
南宋书画家赵孟坚也说:“草书虽连绵宛转 , 然须有停笔……晋贤草体虚淡萧散 , 此为至妙 , 惟大令绾秋蛇 , 为文皇所讥 。 至唐旭、素方作连绵之笔 , 此黄伯思、简斋(陈与义)、尧章(姜夔)所不取也 。 今人但见烂然如藤缠者 , 为草书之妙 。 要之 , 晋人之妙不在此 , 法度端严中 , 萧散为胜耳 。 ”晋人草书之妙并不在如藤缠绕 , 而在若断还连 , 就是要善“断” , 也就是李世民评王羲之书法时所说的“观其点曳之工 , 裁成之妙 , 烟霏露结 , 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 , 势如斜而反直” 。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草书善用“点”法 , 深得“断”之妙处 。 形的“断”必须以气来连 , 形成一个生命的整体 , 这时的“断” , 是为了将力和势孕育于其中 , 藏匿于其中 , 其“势”将发未发 , 似发非发 , 更能让人体味到一种玩味不尽的美 。
- 申伟光先生 “重字书”书法巡回展【第三回展|上海】圆满开幕!
- 王铎对书法史的三大贡献!
- 车晓写书法,小楷堪比文征明,田蕴章:没入门
- 褚遂良的书法到底强大在哪里?
- 小楷书法“宋时第一”,独创游丝书,启功评价:透骨见髓
- 超级写实主义:匠气与匠心
- 王镛:书法创作最好的14条建议(深度阅读)
- 中国当代10大书法家,启功落选!
- 王冬龄的书法,只有金庸笔下的石破天才能参透?
- 书法字帖|大字《阴符经》米字格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