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包拯出殡当天,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同时抬出,后盗墓贼立下一规矩


雍正|包拯出殡当天,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同时抬出,后盗墓贼立下一规矩
文章图片
【雍正|包拯出殡当天,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同时抬出,后盗墓贼立下一规矩】
雍正|包拯出殡当天,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同时抬出,后盗墓贼立下一规矩
文章图片

雍正|包拯出殡当天,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同时抬出,后盗墓贼立下一规矩

盗墓贼都是无利不起早 , 无利不铲土 , 就算他们特意给自己取个“摸金校尉”这高大上的名字 , 还是不能掩盖他们就是坏人的事实 , 而自古以来“盗贼”又是比“偷子”更令人厌恶的存在 , 他们的品性也早就在“舍大取小 , 舍贱取贵”的做法中败得一干二净 , 不过在面对一个人的时候 , 他们的良心总是会突然一下子被找回来似的 。
这个人就是包拯 , 一说起包拯就会想到“铁面无私辩忠奸” , 然后就会想起影视剧中各式各样的黑脸包公 , 诚然戏曲电影电视都对他的形象进行过艺术化的改编 , 包拯远远没有现代人看到的那么黑 , 但他确确实实是个难得一见的清官 , 清到能在文官多如过江之鲫的北宋脱颖而出 , 而他的“清”就是盗墓贼良心发现的来源 。
包拯第一“清” , 就清在他的至纯至孝上 , 他出生于公元999年 , 是一个大孝子 , 可能是因为独子的关系 , 他清楚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分量 , 因而也格外能理解父母的心情 , 尤其小时候跟着父亲一起于天下宦游 , 父子间的关系十分亲近 , 加上他28岁考中进士的时候 , 父亲卸任归家 , 母亲又已经年迈 , 他就更不舍得离家上任 。
政府为了让他当官做出了不少的让步 , 一开始叫他去江西永修做知县 , 结果他嫌弃离家太远 , 不能够日日往返家中 , 或月月往返家中 , 太不方便 , 于是拒绝;然后政府就给他安排当安徽和县知县 , 毕竟他家就在合肥 , 真的非常近了 , 结果包拯的父母不愿意他去 , 包拯就又不去了 , 这一耽搁就耽搁到了父母亲去世 , 他还打算守坟 。
第二“清”就是他为老百姓花的那些心思了 , 最著名的无外乎就是“牛舌案” , 当时包拯被看不下去他蹉跎的村民们赶去上任 , 在天长县当知县 , 某天一名农夫过来告状说他的牛舌被割 , 这种案件就好比现在手机被偷一样 , 县太爷一般是理都不想理的 , 但包拯不那么觉得 , 他就想牛可是百姓最重要的资产 , 怎么能动?然后他就开始查 。
这个案子其实没头没脑的 , 不过包拯自行思索了一番 , 就断定那人可能是与这农民有私怨 , 泄愤而为 , 但又不敢触犯杀牛的法律 , 只能这么做 , 包拯于是就让这农民回去把牛杀了 , 来一出“知法犯法”“钓鱼执法” , 果然没多久就有另一个农民着急忙慌幸灾乐祸过来告状 , 于是这么桩又小又“破”的案件就解决了 。
第三“清”最直观的当然就是他的收入 , 历史上关于他的收入具体的没有 , 但是有一些推断 , 北宋权知开封府事每月的添支钱有100千、50石禄栗、15石米、15石麦、150束柴火 , 20贯左右餐钱 , 但这些是大家一起用的 , 并不单独发到谁的手中 , 所以包拯依然两手空空 , 干净得很 。
宋濂的《跋包孝肃公诰词》从他的官职推断他是龙图阁直学士、朝散大夫、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事兼畿内劝农使 , 但这里面也只有一个是实发的工资 , 每月25文 , 当然也有人计算出来他一年的年薪大概是20856贯钱 , 再把那些米、布料的兑换过来 , 就相当于现在的6565770人民币 , 可是这是理想化的计算方法 , 事实上包拯没钱 。
不然为什么盗墓贼遇到他一下子就找到良知了?公元1062年包拯逝世 , 享年64岁 , 他出殡之时几乎是老百姓追了一路 , 不过当时大家都有点茫然 , 因为会发现有21具棺材分别从7个城门出去 , 然后埋在了七个不同的地方 , 盗墓贼一下就懂了 , 当时就立了一个规矩 , 就是坚决不盗包拯的墓——包拯不想被人打扰 。
不过这似乎也间接透露出来包拯的棺材里 , 好像有什么金银财宝似的 , 否则为什么一定要遮遮掩掩?就干脆让人来开不就好了?所以其实这么个规矩 , 有的人听进去了 , 有的人则没有 , 后来包拯的墓还是被人开了 , 不过里面8个“包公清廉 , 吾辈佩服”的大字 , 让人明白这墓中确实没有什么东西 。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 那些简单质朴的随葬品 , 除了部分因为墓穴被开过而氧化外 , 基本都完好无损 , 随便一鉴定就知道没什么珍贵之物 , 不然1956年宣传报道的时候也不会光讲“疑冢” , 而不说宝贵的随葬品了 , 到现在 , 包拯墓连同整个包孝肃公墓园已经成为人们凭吊包拯的唯一去处 , 也是包拯“清”而盗墓贼不忍“盗”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