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零花钱”从何而来?( 二 )



乾隆皇帝的“零花钱”从何而来?
文章图片
最后 , 内务府在皇帝的授意下取得了部分商品的专卖权 , 长期把控这些商品的价格 , 使其维持较高的商业利润 , 最为典型的就是人参的买卖 。 人参的价值比较高 , 又产自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 , 所以从努尔哈赤时就对采参活动进行严格管控 , 清朝进关后则由皇室进行了垄断 。
乾隆初期由于雍正时宫中储备人参过多 , 所以供给多价格反而不高 。 在这种情况下 , 乾隆皇帝和内务府向在京的王公大臣们售卖人参 , 规定:“王等准买十斤 , 大臣等准买三斤” 。 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人参的销售 , 乾隆和内务府还把人参的销售权授予了位于江南的盐政、织造、海关等机构 , 以求扩大销路 。
经过乾隆皇帝和内务府的不懈努力 , 在乾隆朝 , 单是内务府售卖人参就给皇帝带来了总共近一千三百万两的白银 , 数目不可谓不大 。

乾隆皇帝的“零花钱”从何而来?
文章图片
三、议罪银制度
古代对于犯了些小错的官员或贵族往往通过“罚俸”即扣几个月工资以示惩戒 。 但乾隆时 , 这种“罚俸”的惩罚措施则演化成了议罪银制度 。 即原本“罚俸”具体罚多少钱 , 是由吏部决定 , 罚的钱也最终入的是掌管国家财政的户部 , 皇帝并不能从中获取什么好处 。
而议罪银则并不是这样 , 因为议罪银本来是考虑到“罚俸”惩戒度太低 , 为了提高惩戒力度让犯错官员长记性 , 在已“罚俸”的基础上法外再罚 。 既然是法外再罚 , 那么议罪银就不入国家财政而直接进入皇帝的腰包了 。

乾隆皇帝的“零花钱”从何而来?
文章图片
议罪银制度初看好像也没什么 , 无非是犯错官员多被罚点钱 。 但是实际上这里面有着很深的门道 。 该制度实行没多久 , 就有聪明的官员发现了其中的“妙处” 。 原来有的官员为了讨好皇帝 , 故意给皇帝上折子 , 说自己犯了某某罪 , 当然都是些诸如办案较慢、写了错字这种小错误 , 然后再故意表示自己进行深刻反省后要缴纳巨额的议罪银以求皇帝宽恕 。
议罪银重在“议罪”二字 , 那么官员们虽是小错误 , 但毕竟还是有错 , 皇帝收议罪银也就没什么心理负担了 , 所以这就使议罪银变相的成为了一种给皇帝的“贿赂” 。
如河南巡抚何裕城给乾隆上折子说自己上次不小心把给皇帝的折子上弄了香灰 , 认为对皇帝“不敬” , 实在是大错 , 故自请罚银三万两 , 以求皇帝宽恕 。 又如两广总督巴延三以“境内有民人自缢身亡”为由一次就缴纳了议罪银八万两 。 由此可见议罪银制度给乾隆皇帝提供的收入数额之多 。

乾隆皇帝的“零花钱”从何而来?
文章图片
综上所述 , 因为清朝沿袭了我国自秦汉便有的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分开的传统 。 所以乾隆皇帝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如果需要用钱就直接从国库中支取 , 而是通过自己的私人财政进行开支 。
乾隆皇帝自己的收入来源既有王公大臣们的进贡 , 也包括掌管皇室财政的内务府的多种经营 , 议罪银制度的存在也给乾隆提供了大笔收入 。
参考资料:
[1]《清史稿》中华书局北洋政府设馆编修
[2]《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人民文学出版社张宏杰
[3]《乾隆皇帝的荷包》中华书局赖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