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等同“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只在逻辑上可成立

大家好 , 我们的老虎仔谈历史又来了 , 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 , 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
这个题目在逻辑上可以成立 。 因为秦国灭亡之后 , 六国又短暂复国 , 但当时它们已经不是时代的主角 , 最终被卷入楚汉之争这部“绞肉机”中而灰飞烟灭 。 反过来讲 , 如果把刘邦的“汉国”比作“秦国”也可以说的过去 , 它毕竟具备了当年秦国的两大特征 , 一建都南郑(今属陕西) , 肇兴于关中;二、挥师东出 , 逐鹿中原 。 但是 , 如果非要把楚汉之争比喻为“第二次东灭六国”并不确切 。

“楚汉之争”等同“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只在逻辑上可成立
文章图片
一、此六国非彼六国
秦国灭掉的六国分别是韩、赵、魏、燕、楚、齐 。
其中韩、赵、魏三国是由分解晋国而来 , 它们实际上也属于周之宗室 , 形成于公元前403年 , 到被秦国灭亡时 , 已经享有170余年的建国史 。
燕、楚、齐三国则是“寿可比周”的老牌诸侯国 。 燕国为周之姬姓宗室一直传承 。 齐国原为西周之初 , 姜子牙的封国 , 公元前386年被“田氏”取代 , 但也可算作是由周朝传承而来的诸侯国 。 至于楚国 , 更是货真价实的老牌诸侯国 , 一直由芈姓熊氏传承 。
所以 , 当年秦国灭掉的“六国”身上贴着两个标签儿 , 一、周之姬姓宗室之余脉;二、几乎与周朝兴衰存亡的诸侯国 。

“楚汉之争”等同“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只在逻辑上可成立
文章图片
我们再看看秦朝灭亡后又“复活”的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
首先 , 齐、楚、燕、韩、赵、魏确实如雨后春笋一样破土而出 。 齐国的王位还在田氏手中轮流转;楚王之位原为楚怀王之孙熊心 , 后落到项羽之手;燕王先为义军首领韩广 , 后为项羽部将臧荼;韩王先后为韩襄王后裔韩王成与韩王信;赵王先为赵国宗室赵王歇 , 后为刘邦好友张敖;魏王为魏国宗室魏咎、魏豹兄弟 。
综上所述 , 其实楚汉之争时期所谓的“六国”其实与战国时期的“六国”并不完全类同 , 特别是燕、赵两国两国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 因此 , 所谓的“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还有待商榷 。

“楚汉之争”等同“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只在逻辑上可成立
文章图片
“楚汉之争”等同“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只在逻辑上可成立】二、楚汉之争期间被灭的不止“六国”
秦朝灭亡之后 , 虽然表面上的六国已经复国 , 但挤入“国”之行列的远不止齐、楚、燕、韩、赵、魏 。 首先 , 项羽在关中封分了18个诸侯国 , 分别为:
汉王刘邦 , 封地为巴、蜀二郡及汉中 , 建都新郑 。
雍正章邯 , 封地在咸阳以西 , 都废丘 。
塞王司马欣 , 封地从咸阳之东到黄河 , 都栎阳 。
翟王董翳 , 封地为上君 , 都高奴 。
殷王司马卬 , 封地在河内 , 都朝歌 。
西魏王魏豹 , 封地为河东地区 , 都平阳 。
河南王申阳 , 封地在河南一带 , 都雒阳 。
韩王成 , 都阳翟 。
赵王歇为代王 。
常山王张耳 , 封地为原赵国部分土地 , 都襄国 。
九江王英布 , 建都六县 。
衡山王吴芮 , 定都邾县 。
临江王共敖 , 定都江陵 。
改封燕王韩广为辽东王 。
燕王臧荼 , 都蓟县 。
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等三王共同占有齐国 。
最后 , 项羽封自己为西楚霸王 , 占九郡之地 , 定都彭城 。
综上所述 , 在楚汉之争前 , 实际的诸侯国远不止“六国” 。 即便是复国的韩、赵、魏、齐、楚、燕 , 其势力范围也与战国时期的六国不可同日而语 。

“楚汉之争”等同“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只在逻辑上可成立
文章图片
彭城之战结束 , 标志着楚汉战争的开始 。 而就在彭城之战前 , 刘邦已经将雍、塞、翟三王消灭 。
楚汉战争开始后 , 刘邦一方面同项羽在“关中门户”荥阳、成皋一带展开拉锯战 。 期间 , 刘邦还将九江王英布 , 衡山王吴芮 , 常山王张耳等诸侯王收服 。 另一方面 , 刘邦派项羽北上灭魏、代、赵、齐 , 胁燕破齐 。 垓下之战结束后 , 刘邦又将临江王共尉消灭 。
最终 , 经过楚汉战争这个大熔炉的熔造 , 又诞生了楚、齐、韩、梁、淮南、长沙、赵、梁、燕等诸侯国 。 因此 , 所谓的楚汉之争、秦二次灭六国 , 远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

“楚汉之争”等同“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只在逻辑上可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