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草率”的书法,获兰亭奖一等奖,着实让人叹服
郑庆伟在书坛名气很大 , 源于其在全国书法等级最高的展览上接连获奖:显示获得有着中国书法最高奖之称的兰亭奖一等奖 , 隔年又获得全国第十届国展的全国奖 , 至于其他各种全国性展赛 , 更是入展、获奖无数 。
文章图片
郑庆伟
郑庆伟在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上获得最高奖的作品 , 是一件草书册页 , 从中可以使人看到效仿唐人草书的痕迹 , 要说新意倒没有出现 , 却也因笔法熟练值得圈点 。
文章图片
郑庆伟获兰亭奖一等奖作品
郑庆伟创作的立足点主要在整体的气势上 。
由于每块的字数少 , 一气而成 , 笔墨相发 , 显得十分娴熟和飞动 。 从书写速度来看 , 虽然比不上怀素“风声吼烈随手起 , 龙蛇迸落空壁飞”的激越 , 却也在行笔上 , 接续呼应密切连贯 , 疾中见缓 , 缓中有疾 , 达到柔中见韧的效果 。
文章图片
获奖作品局部
草书就是以简洁之笔调来进行的 , 精简之后的线 , 左右映带 , 摇曳多姿 , 以速度引领 , 一时风起云涌 , 如水出峡 。 作者的书写带着激情 , 驭笔向前 , 在挥洒中见出痛快和畅达 。
因此这件作品挥洒到末了 , 是涌出来的 , 不是挤出来的、不是安排出来的 。 如“当如此耶”四字 , 是如此地精彩 。
文章图片
郑庆伟作品
在迅疾的运笔过程中见出变化也是郑庆伟的一个特点 。
用笔提按敏捷、细致 , 重则缓缓按下稍作停留 , 使墨迹厚实粗壮;轻则疾走快提 , 线圆劲而细韧 。 劲与重、提与按相互交替、变动 , 于是有了明显的比较、映衬效果 。
同时 , 在字的结构上也求形之各异 , 忽大忽小、忽俯忽仰、忽侵忽让、忽连绵忽断裂 , 各呈其能、各显其趣 , 便作品整体增添不少生动 。 作者还是比较注重局部的趣味的 , 各局部有变化 , 集合之 , 则整体变化则多 , 有处处皆景的妙趣 。
文章图片
获奖作品局部
郑庆伟作草书 , 仍然持有文雅之气
在飞快的速度之下 , 有不少草书作者笔下的点线都变形失味了 , 成为粗糙躁动之作、草莽荒率之作 , 流露出江湖气、世俗气 。 这种气味越来越多了 , 似乎不如此不能体现草之狂气和所谓的现代感 。
郑庆伟的作品中 , 那种滋润的、雅致的、柔和的 , 甚至小巧的成分 , 不时可以寻觅出来 。 这就是他草书中的审美价值了 , 明显也比那种残破狂野、乱头粗服者的草书显得有教养、有情调 。
文章图片
草书不能成为粗糙笔调的储存器 , 不能以“逸笔草草”为由 , 写出一大堆破烂不堪的渣滓来 。 草书理应是很细密的 , 应该向王羲之、张旭、怀素学习这种细密 , 而不是相反 , 以破坏为快事——郑庆伟是晓得这个理的 。
文章图片
郑庆伟作品
这件作品在墨色上的表现也值得一说 。
墨色表现丰富 , 时见枯润相生 , 润中有枯 , 枯中含润 , 以润为主 , 枯笔次之 , 在枯润变化转捩中得其自然 。
这些年不少书家乐于以熟宣或非宣纸创作 , 用墨的技巧被压抑了 , 得不到展开和发挥 , 通篇墨色一致不变 。 当然 , 也有求墨色多变的 , 为了墨色之变而变 , 也就生出了有意渲染的痕迹——变化多了 , 自然就没了 。
文章图片
获奖作品局部
从郑庆伟此作来看 , 墨色之变是不经意的 , 在线的延伸过程中自然就完成了 。 由润而枯 , 成为一个自然延伸的色阶 , 不过分也不强调 , 使人看到墨色在运动中的消耗、施舍 。
这样就比忽涨忽枯、方润即燥的突兀来得更合乎情调和理解 。 草书的书写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 那种“投笔抗声连呼叫”的炽热情怀是没有普遍性的 , 甚至使用墨过于突兀、任性 , 形成不了一条自然的墨色链 。
现在我们读郑庆伟这件作品 , 其对于墨色 , 是具有委婉之变、轻松之变的 , 见出运动中自然之痕迹 。
- 麝香|皇帝明明瞧不起颂芝,为何要“破她身子”?你看她掌握了啥秘密
- 虚假繁荣的“大正时代”:日本政党为何无法阻止军部崛起?
- 管仲有一毒计,轻而易举就灭掉他国,现在却成了美国的“杀手锏”
- “千古一帝的”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
- 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未应验,并非其计算有误,而是另有原因
- 《红楼梦》有个“脂砚斋”,存在就是个谜,看破他,不要迷信他!
- 幼儿园出现“戴面具的爷爷”,欺负4岁小女孩,内裤上有血迹
- 欧洲的“匈人帝国”,疆域有多大?
- 从黄忠的事迹来看汉末的“忠烈观”
- 他绝望之际拿出的一份自以为能“保命诏书”,没有想到是这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