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发动“兵谏”,为何张学良遭到软禁,而杨虎城却被杀害

1936年底 , 策划“西安事变”的张学良遭到软禁 , 直到1990年才恢复人身自由 。 另一位“兵谏”功臣杨虎城则于1949年9月6日在重庆戴公祠全家遇害 。 两人曾联手拯救民族危亡 , 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其个人命运为何如此大相径庭呢?
事变定位不同
表面上看 , 西安事变是由张学良和杨虎城“双核”推动的 , 实际上两人在事变中的定位并不一样 。 1936年下半年 , 两人苦劝蒋介石积极抗日不成 。 杨虎城最先提议“软说不行就硬干” , 至于如何硬干 , 双方并未商定具体步骤 。

同样发动“兵谏”,为何张学良遭到软禁,而杨虎城却被杀害
文章图片
上图_老蒋初到西安 , 杨虎城(左)
当年11月初 , 张学良再次流露出对蒋介石政策的不满 。 杨虎城明确提出:“等蒋委员长来到西安,我们可以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 ”西安事变后 , 蒋介石坦言:“最出人意料之外的一点,就是其主动者,实是张学良本身,而首先提出此一劫持者,则为杨虎城 。 ”由此可见 , 杨虎城是事变的策划者 , 张学良是事变的执行者 。
1937年1月5日 , 杨虎城为了营救在押的张学良 , 联合东北军和17路军的8位高级将领通电全国 , 揭露蒋介石威逼西安、意欲内战的企图 。 在蒋介石看来 , 杨虎城是主谋 , 张学良是从犯 , 而前者煽动舆论向自己施压 , 这一做法无疑于火上浇油 , 唯有加重惩罚 , 以儆效尤 , 方能维护形象 。

同样发动“兵谏”,为何张学良遭到软禁,而杨虎城却被杀害
文章图片
上图_蒋介石与张学良
对蒋态度分歧
张学良和杨虎城对在押蒋介石迥异的态度 , 注定了两人的陌路殊途 。 事变成功后 , 张学良认为只要蒋介石承诺联共抗日 , 达到一致对外的目的 , 就能放他回南京 , 而且还拥护他做抗日领袖 。 杨虎城则认为:“蒋介石一贯对人没有诚意 , 不应对他抱有什么幻想 。 ”他强调张学良不要轻信蒋介石用所谓“领袖人格”担保 , 事件处理稍有不慎 , 就会遭到残酷报复 , 因此绝不能放蒋 , 纵然放过蒋介石 , 也要让他失势 。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忏悔录》中承认:“事件到了最后阶段,围绕放蒋先生的问题,我与杨虎城产生了意见分歧 , ……争论中我有些歇斯底里,差点与杨决裂 。 ”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中也说:“闻杨虎城坚决不主张送余回京 , 与张争几决裂”通过当事人提供的史料 , 得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放蒋”还是“杀蒋”上产生了严重的对立 。

同样发动“兵谏”,为何张学良遭到软禁,而杨虎城却被杀害
文章图片
上图_西安事变前 , 1936年12月4日 , 蒋介石到达西安 , 张学良、杨虎城、邵力子前往迎接(左起蒋介石、杨虎城、邵力子、张学良)
1936年12月25日 , 张学良为了使蒋介石“能够保持威信和尊严 , 好见人 , 好办事” , 不顾杨虎城的坚决反对 , 急切地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 。 临行前 , 张学良给杨虎城留下手令 , 称:“离陕之际 , 万一发生事故 , 切请诸兄听从虎城、孝候指挥 。 此致 , 何、王、缪、董各军、各师长 。 张学良 , 廿五日 。 ”
杨虎城见木已成舟 , 顾全大局 , 没有阻止 。 事后 , 张学良听从蒋介石的命令 , 让杨虎城释放在押的军政大员以及几十架飞机 。 至此 , 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 事实证明 , 杨虎城力主“杀蒋” , 属于事变的强硬派 , 张学良主张“放蒋” , 属于事变的温和派 。 其实 , “杀蒋”和“放蒋” , 关系到“倒蒋”和“拥蒋”的原则问题 , 对此蒋介石心知肚明 , 早有盘算 。

同样发动“兵谏”,为何张学良遭到软禁,而杨虎城却被杀害
文章图片
上图_“西安事变”发生后的相关新闻报道
个性见识差异
西安事变上演“捉放蒋” , 透露出张学良和杨虎城颇具特色的个性见识 。 张学良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军二代” , 父亲“东北王”张作霖、生母赵氏、续母卢氏对他十分宠爱 , 塑造了他独断专行、固执已见、敢于冒险的性格 。 有了父亲的支持 , 少帅在19岁时进入东三省讲武堂学习 , 27岁就被授予陆军上将 , “未及弱冠,即出掌军旅,未足而立之年,即负方面,独掌大权 。 ”
张学良6岁启蒙 , 师从崔明耀、金梁、白永贞等大儒 , 深受儒家忠教仁义思想的影响 。 1916年 , 他又跟随奉天督军署英文科科长徐启东学习英文 , 结识了普赖特、阎宝航、王卓然等新派人物 , 对西方文化和思想充满好奇 。 张学良曾自述:“此种熏陶,如今思来,恐受之西方师友为多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