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涓子|中华民族名医像:龚庆宣

刘涓子|中华民族名医像:龚庆宣文章插图
作品由贾宝锋创作 , 李经纬题款 , 李俊峰提供 。
中医外科学不仅历史悠久 , 内容宏富 , 而且很多治疗方法和技术被沿用至今 。 能够让这些方法技术得以流传下来 , 离不开一代代中医人的努力 , 整理了现存最早中医外科学专著的龚庆宣便是其中之一 。
龚庆宣喜获“秘籍”
中医外科学家龚庆宣生活于南北朝时期齐梁间 , 其生卒年已不得而知 。 相传 , 龚庆宣喜欢方术 , 跟一位远房亲戚比邻而居 , 两家往来频繁 , 关系非常要好 。 一日 , 这位邻居自觉临终之时将至 , 请来了龚庆宣 , 并告诉他家里有祖传的“神书” , 书中不仅记载了如何诊治疾病 , 还说明如何辨识药性等 , 所载非虚 , 效验非常 。 邻人因家中儿子年幼 , 也不知道长大后是不是此道中人 , 怕埋没了这部书 , 所以想把书传给龚庆宣 。 龚庆宣本来就喜欢医术 , 自然没有推辞 。 此书乃是刘涓子所著之《鬼遗方》 , 巧合的是龚庆宣正是刘涓子姐姐的重孙 。
自从得到这部书后 , 龚庆宣经常用里面的方子给患者治病 , 经过五年的检验 , 书中的方子果然有桴鼓之效 , 所治疗的患者大都痊愈了 , 于是他更加看重这部书 。
多年翻看后 , 龚庆宣对这部书已烂熟于心 , 觉得原书是草草写就 , 其中的先后次序有待调整 , 于是便把前后顺序重新拟定 , 分门别类整理清楚 , 好让这部书能够更好地流传下去 。 同时 , 因该书原著者为刘涓子 , 故龚庆宣将这部书更名为《刘涓子鬼遗方》 。
《鬼遗方》书名由来
据龚庆宣记载 , 刘涓子之所以有此“鬼”遗之方 , 还有一段荒诞的传奇故事 。 晋末之际 , 刘涓子在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的郊外射猎 , 那日天色已晚 , 忽然 , 他看见前方有一个两丈多高的庞然大物 , 心中一惊 , 匆忙之间朝它射了一箭 , 一击即中 。 可那大物声如雷电 , 行动非常敏捷 , 夜色之下 , 刘涓子未敢再去追寻 。 第二天 , 他率领众人前去寻觅那物的踪迹 , 大家沿着痕迹一路追踪 , 刚至山下 , 正巧遇见一个孩童提着罐子 , 便问这个孩子要往哪儿去 。 这小孩儿回答说:“我的主人被刘涓子给射中了 , 我去取点水给他洗伤口 。 ”刘涓子一听提到了自己的名字 , 于是赶紧问道:“你的主人是谁呀?”小孩儿答道:“黄父鬼 。 ”听到此处 , 众人决定暗自随着孩童一道往前走 。 不久 , 看到前方山间有一户房舍 , 还隐约听到有捣药的声音 , 众人边走边往里望去 , 见内有三个人 , 一人正在翻看书籍 , 一人正在捣药 , 还有一位卧床休息 。 刘涓子等人悄悄走到门前 , 大呼而入 , 那三人一听 , 吓得一齐仓皇逃走 , 书和药罐都没来得及带走 。 刘涓子等人走上前去 , 发现留下的是一卷医书 , 内容多是治疗痈疽的方子 。 因这书乃是“黄父鬼”所遗 , 故命名为《鬼遗方》 。 其实 , 古人为了渲染某本书非同寻常 , 往往伪托出自神仙鬼怪的手笔 。 该书成书时期 , 带有神秘色彩的医籍为数不少 , 刘涓子很可能便是借着这股风气 , 为这部书增添了几分诡秘色调 。 那刘涓子是什么人 , 又为何能写下这部书呢?
其实 , 刘涓子本是一名生活在晋朝末年的军医 , 当时战乱频繁 , 金创一类的战伤颇为常见 。 刘涓子一路随着宋武帝刘裕北征 , 长期的军旅医疗生涯使他掌握了精湛的外科技术 , 积累了实用的外科学经验 。 在这一过程中 , 刘涓子很可能还搜集了不少治疗外伤的方子 , 都记载在《刘涓子鬼遗方》中 。 他本人用书中的方药治愈了无数外伤 , 名声大噪 。
相关传说虽为书籍增添了神奇色彩 , 但其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原因 , 更多还是因为书中所记载的方药确有实用价值 。
对中医外科影响深远
魏晋以降 , 服石之风日渐盛行 , 以致很多人出现痈疽、皮肤溃烂等服石引发的病症 , 社会亟需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 , 而《刘涓子鬼遗方》所载140首方剂中100余首均是治疗此类病证的 , 有很强的实用性 。 书中对痈与疽的鉴别、发病部位与愈后的关联、危急症的表现等都有准确的认识 。 对痈肿如何穿刺、切开、排脓、引流等手术步骤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记载 , 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 而且 , 书中不仅有技术细节的描述 , 还有理论指导意义 。 书中首次提出了中医外科的消、托、补三大治疗原则 , 提出对体质壮实的痈疽患者 , 疾病初期应更多采用清热消散法治疗;对体质虚弱的患者 , 则应采用补法及托法治疗;对痈疽后期 , 患者已经气血不足者 , 应多用有托补功效的方药 。 这一治疗原则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