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兵战力有多恐怖?十三万娃娃兵击败五十万燕军,廉颇老当益壮( 三 )


为了不被亡国 , 燕王喜派出使者求和 。
是故百战百胜 , 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 善之善者也 。 —《孙子兵法·谋攻》
廉颇着眼于全局 , 目前赵国的大敌还是西面的强秦 。 主力部队不能长期滞留在燕境 , 而且此次已经大量的消灭了燕国的有生力量 。 就同意了燕国的求和 , 要求燕国割让五座城池作为赔偿 。 并且要求燕王喜任命与赵国亲善的将渠为相国 , 代表燕国谈判 。
燕王喜被迫同意了廉颇的要求 , 把将渠从大牢放出来任命为相国 , 代表燕国 。
双方议和成功后 , 赵军凯旋回国 , 燕赵之战结束 。
总结:
1、上下同欲者胜
鄗代之战 , 是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之间最大的一次战役 , 赵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完胜燕国 。
燕王喜原本想乘赵国长平大战失败所带来的困难局面 , 以优势兵力 , 一举灭赵 , 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 偷鸡不成蚀把米 。
赵国虽然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 , 国内男丁缺乏 , 民生疲敝 。 但是战争激发了赵国民众的精神意志和爱国热情 。
在燕国被盟入侵后 , 激起赵国民众空前的仇恨 。 他们团结起来 , 万众一心为国家生死存亡而战 , 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哀兵力量 。
自古哀兵必胜 , 所以尽管赵军主力都是十五、六岁左右的少年 , 但是他们的精神力量被激发出来 , 很大程度上会弥补人数之间的差距 。
加上有卓越的统帅指挥 , 娃娃兵们齐心协力 , 同仇敌忾 。 一举击破燕军 , 并且把战火推向敌人国内 。
2、识众寡之用者胜
燕王喜既然决定一举吞并赵国 , 但是由于不懂军事 。 没有把全部的兵力都投入到一线 , 形成泰山压顶之势一举击破赵军主力 。 而是一分为三 。 这就客观上分散了燕军的兵力配置 , 为赵军的各个击破提供了机会 。
廉颇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化兵力弱势为局部上的优势 , 取得作战的胜利 。
力量的强弱只提供了胜利的客观条件 , 强者的一方 , 再加上主观指导的正确 , 就可以稳操胜券;如果主观指导错误 , 则会丧失优势 , 将胜利的条件易于弱者之手 。
3、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战略上的卓识远见是一个统帅的基本素质 , 燕军屈服请和后 , 廉颇立即决定停止进攻燕都 。
是因为他深深懂得燕国不是赵国的主要敌人 , 赵国的主要敌人在于秦、齐两个强国 。 而且即使攻下城 , 由于自己兵力有限 , 也难以征服全燕 , 反而会陷入燕国而不可自拔 。
况赵军主力若长期拖在燕境 , 一旦秦、齐再次入侵 , 将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 于是 , 他接受议和 , 胜利地结束了这场战争 。
4、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燕赵之战 , 廉颇全权指挥赵国的军队 , 调度自如 。 而主君赵孝成王全力支持 , 没有发生向长平之战中临阵换将的错误 。 也是赵国胜利的关键原因之一 。
所谓名将 , 就是善于把不利的因素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 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 廉颇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优秀的将领 , 战国四大名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