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的“烛影斧声”

大家好 , 我们的搞笑飞翔聊生活又来了 , 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 , 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 , 太祖赵匡胤大病 , 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 , 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 , 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 , 左右不得闻 。 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 , 有逊避之状 , 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 , 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 , 好做”) 。 后赵匡胤逝世 , 享年五十岁 , 晋王赵光义继位 , 史称太宗 。

1457年的“烛影斧声”
文章图片
1457年的“烛影斧声”】历史上关于此次事件 , 富有争议 , 有阴谋论、有金匮之盟说 。 但从赵光义的后来种种 , 倒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
首先 , 清算宋太祖子嗣 , 宋太祖实际上只有两个子嗣存活 , 其余皆早夭 ,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 宋太祖赵匡胤次子赵德昭(实际上长子) , 因受宋太宗训斥 , 自杀而死;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 , 宋太祖幼子赵德芳病逝 , 年仅二十二岁(《宋史·宗室传》对赵德芳之死用了“寝疾薨”三个字 , 因病医治无效死亡) , 短短两年 , 赵德昭兄弟在短时间内连续死亡 。
其次 , “金匮”一事首次在朝廷中正式公开 , 是在太宗即位的第六年 , 即太平兴国六年九月(981年) 。
再次 , 金匮之盟昭告天下不到一年 ,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金匮之盟的首席继承人赵廷美 , 先是被赵光义外放西京 , 随后被当朝重臣——宰相赵普举报 , 说他阴谋造反 , 赵光义剥夺了赵廷美的爵位和职务 , 将他流放房州 。 并派心腹对他严密监视 。 赵廷美惊惧成疾 , 于两年后 , 雍熙元年(984年)吐血而亡 。 979——984年 , 不到五年 , 宋太宗的皇位的可能威胁 , 一一离奇死亡 。

1457年的“烛影斧声”
文章图片
而在四百八十年后的明朝 , 明英宗朱祁镇、明景宗朱祁钰兄弟之间又上演了另一幕“烛影斧声” 。
说明英宗朱祁镇 , 读者大大们可能比较陌生 , 但说起土木堡之变 , 大家就比较了解了 , 没错 , 就是这位被俘虏的大明皇帝(这在1645年以前 , 是明朝独一份的) 。
正统年间 , 瓦剌逐步强大起来 , 并且时不时就南下侵扰明朝疆域 。 尤其是瓦剌的实权派——太师也先 , 经常以朝贡为名 , 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 。 当时明英宗亲政不久 , 宠信王振 , 导致宦官专权 , 总览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颇为不满 , 下令减少赏赐 。 也先借此为名 , 挥师南下 , 直逼大同 , 威胁北京 。 皇帝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 , 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 , 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 , 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 , 颇为恼恨 。 王振借此鼓动皇帝 , 建议他御驾亲征 。 朝中大臣劝阻 , 皇帝不听 。
当时 , 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 , 仓促之间难以集结 。 于是皇帝从京师附近 , 临时拼凑二十万人 , 号称五十万大军 , 御驾亲征 。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 , 十六日从北京出发 。
大军出征 , 谁知天公不作美 , 大雨连绵 。 大军到了大同附近 , 发现尸横遍野 , 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 , 军心动摇 。 于是 , 皇帝有心撤军 。 王振为了顾及皇帝脸面 , 这个没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师 , 太丢脸 , 他便建议绕道蔚州 。 同时 , 王振老家就在蔚州 , 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 , 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来得及吐气扬眉?
蔚州 , 距离大同非常近 , 而瓦剌大军逼近大同 , 可不是闹着玩的 。 群臣反对 , 觉得这样耽误时间 , 容易发生危险 。 王振不听 , 而皇帝体恤王振 , 便给了他露脸的机会 。 大军准备开拔 , 前往蔚州 。
不料王振心血来潮 , 担心大军过处 , 踩踏自己家的庄稼 , 而建议按照原路撤军 。 等到大军行至怀来附近 , 辎重反而没有赶上 。 于是 , 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 。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 , 瓦剌大军追上明军 , 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 。 水源被掐断 , 陷于死地 , 军心动荡 。 于是 , 当也先假意议和的时候 , 明军上当 。 也先趁明军不备 , 发动总攻 , 一举歼灭之 。 皇帝朱祁镇被俘 , 王振被樊忠杀死 , 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 。 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 。

1457年的“烛影斧声”
文章图片
为免主少国疑 , 于谦、王直等大臣奏明皇太后 , 立郕王朱祁钰为帝 , 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 次年改元景泰 。 明景帝在位期间 , 知人善任 , 励精图治 , 重用于谦(不烫头、不抽烟、但很能喝酒)等人 , 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 击退瓦剌的入侵 , 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 , 推动明朝政治由乱而治 , 渐开中兴 , 可谓英明之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