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告诉你,为什么2021是这些选秀偶像火了?( 二 )


文章插图
充满个性的学员能够在微博、b站出圈,和节目对这些男孩身上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挖掘展示分不开关系。
《创4》开播以来,除了节目正片在腾讯视频达到累计超30亿次的总播放量,各种衍生节目也受到粉丝们的喜爱。《大岛日记》、《评级全纪录》、《宿舍日记》等分别获得了累计超6600万、6000万和5000多万的总播放量。这些衍生节目通过vlog、游戏、问答、模仿秀等多种形式,释放出学员们在正片唱跳之外的人格魅力和多面性。在《大岛日记》里,每位学员就是自己vlog的导演,在这里尽情发挥个人创意,所以我们看到有人做饭、有人搞乐队、改编歌曲、甚至学员之间互相采耳等等……

数据告诉你,为什么2021是这些选秀偶像火了?
文章插图
可以看到,节目和学员们对粉丝的吸引点,除了舞台实力,展现出每个人立体、鲜活的面貌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届粉丝们似乎并不看重爱豆必须成为一个完美的典范,而更倾向于从他们身上看到鲜明的性格,甚至自我投射。对于实力并不强大、但给大家带来欢乐的学员,网友们也毫不反感,纷纷玩梗表示“德云社没你我不看”,表现出了更大的包容。
比起观看苦大仇深、充满竞争氛围的偶像选拔,这届年轻人更喜欢能够给他们带来愉悦感和轻松的偶像。对他们来说,追爱豆,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偶像标准的变化背后
是时代情绪在改变
如果我们回溯过去几年的偶像标准变迁,就能发现这些变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当年的大情绪息息相关。
年轻人对偶像标准的制定,正是受到他们对自我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认知态度的影响。
自嘲打工人、让无心营业的爱豆也“休想下班”的年轻人,在现实中逐渐感受到的,其实是工作、生活与自我价值之间的深深矛盾感。
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的数据显示,九成的年轻人在第一份工作中都在加班,只有13%的人因坚持要保留足够多的个人生活空间而拒绝加班。但同时这届95后、90后的平均离职时间相对70后、80后大大缩短,分别只有19个月和7个月。
一边是996和加班文化的盛行,一边是年轻人平均离职时间的缩短。而天天在社交平台上喊着“卷不动了”的年轻人,面对社会竞争其实非常挣扎。即便改变不了环境,他们也希望通过明确表达对单一竞争标准和过度竞争的反感,来展现自己的态度。
随之而来的是,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将就自己,能最大程度地获得满足自己对生活和娱乐的需求,同时也更加追求高效刺激的爽文化。

数据告诉你,为什么2021是这些选秀偶像火了?
文章插图
而创系列的选秀综艺,从节目的理念设置、到观众pick出的偶像代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标准变化背后隐藏的年轻人趋势态度。
回到四年前,《创造101》的热播让2018年成为国内的选秀元年。一时间,pick文化风靡,即便是饭圈之外对这档节目和其中的学员们也有着超高的讨论。
《创造101》作为国内首档女团成长节目,用“逆风翻牌”的宣传语打中了当时自称佛系的年轻人内心深处对梦想和努力的希冀。之后两年的《创造营2019》、《创造营2020》,通过输出追求专业、实力和正能量的节目理念,契合了当时年轻人对缺乏实力的流量偶像的反感,对硬核专业能力的进一步追求。

数据告诉你,为什么2021是这些选秀偶像火了?
文章插图
而2020年末至今,代表年轻人态度的流行热词“打工人”、“内卷”、“躺平”等等,反映在节目中就是从过去粉丝追捧“哥哥这么努力”的勤奋人设到更能接受打卡下班、无欲无求的偶像人设。同时,年轻人群体中的多元化审美和大国荣誉感,让青年观众欣然看到外国学员的加入,在节目中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他们与中国学员通过文化碰撞创造出的舞台作品也更引人关注。
这届年轻人pick的新偶像,不需要脱胎于传统偶像工业激烈、高压的竞争环境,以整齐划一的精致形象包装,去获得粉丝的崇拜。
一个关于竞争和battle的故事,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力,毕竟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已经够大。在选秀节目中,比起看到偶像们在唱跳上如何精进,大家更希望看到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突出自身的价值和特色。年轻人也更渴望跟随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少年,去感受和现实生活差异化的体验、去获得对多元价值和梦想的认可。
从这个角度来看,除了偶像本身,由一群少年谱写出的扣人心弦的青春片,或许才是这届观众最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