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不是布衣更非寒门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 , 号卧龙 , 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 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称:“臣本布衣 , 躬耕于南阳 , 苟全性命于乱世 , 不求闻达于诸侯……”而事实上 , 诸葛亮并非布衣 , 而是出身世族 。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不是布衣更非寒门
文章图片
隆中(位于今湖北襄阳)乡下的一间草堂中 , 年轻的诸葛亮和同样年轻的颍川石广元、徐元直及汝南孟公威三人一起坚持清贫的游学生活 。
石广元等三人学习很刻苦认真,从早到晚啃书本 , 务求将所学的内容熟记精通 。 诸葛亮学习起来则从容多了 , 只是翻翻图书的大概 , 有点不求甚解的意思 。
在空出来的时间里,诸葛亮就看着三个同学刻苦的样子 , 抱膝长啸 , 对他们说:“你们三人 , 将来做官可以仕进到刺史、郡守的地位 。 ”三人就问诸葛亮:“你说我们能做到太守刺史 , 那你呢?”诸葛亮笑而不答 , 把目光转向窗外 。 很明显 , 诸葛亮意不在刺史、郡守的层次 , 他是要做大事的人 。
平日里 , 诸葛亮常常自比助齐国成春秋首霸的相国管仲和挽救燕国于危亡的名臣乐毅 。 就凭诸葛亮学习马马虎虎的样子 , 他也能出将入相,匡扶天下?石广元等人不相信 , 对诸葛亮也很不服气 。 据说 , 荆州读书人圈子里 , 只有崔州平和徐元直两个人相信诸葛亮的话 。
诸葛亮的学习没有循规蹈矩 , 但我们不能就据此判定他没学到什么东西 。 诸葛亮不求精细 , 只看书本大概 , 理清思路 , 抓住要点 。 也许他做不了专业教授 , 可知识面一点都不窄 。 而且头脑很清醒 。
身逢乱世 , 什么素质最重要?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 , 曾经问民国元老于右任同样的问题 , 于右任回答:头脑清醒 , 懂得大局 , 最重要 。 可见 , 清醒的头脑和开阔的眼界比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
有关诸葛亮早年的经历最著名的描述 , 是他在《出师表》中的那一句:“臣本布衣 , 躬耕于南阳 。 ”这只是一句自谦 , 实际上 , 诸葛亮既不是南阳人 , 更不是平民老百姓出身 。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不是布衣更非寒门
文章图片
《三国志·诸葛亮传》对诸葛亮早期生涯描述非常简略 , 说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 。 司隶校尉是负责京师及其周边地区行政、治安、军事的长官 , 比一般的省部级官员地位要高得多 。 可见 , 诸葛亮也是世家子弟 。
诸葛亮的父亲叫诸葛圭 , 在东汉末年担任过泰山都丞 , 这是郡一级的中级官员 。 诸葛圭早逝 , 诸葛亮被叔叔诸葛玄抚养 。 当时 , 诸葛家辉煌不再 , 诸葛玄远赴他乡谋生 , 被大军阀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 。 诸葛亮兄弟随着叔父迁移南方 。 可惜不久之后 , 诸葛玄便为朝廷正式任命的豫章太守朱皓所取代 , 诸葛玄只好去投靠旧友刘表 , 并在诸葛亮十七岁的时候死在了荆州 。 叔父死后 , 诸葛亮才迁移到隆中定居下来 。
诸葛亮属于从北方流落而来的外来户 。 当时,刘表成功地取得了荆州本地地主力量的支持 , 统治荆州长达十八年 。 对于外来户 , 刘表政权除点缀几个政治花瓶外 , 绝大多数闲置不用 。 诸葛亮一来就加入了失意的北方世族子弟队伍 , 可他并没有消沉下去 , 而是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公元198—207年)成功融入了荆州统治阶层之中 。 诸葛亮的方法很简单 , 就是见缝插针 , 钻入其中 。
荆州襄阳一带世族大家云集,支持刘表的主要是本地世族势力蒯家和蔡家 。 蒯良、蒯越掌管荆州行政财政 , 蔡瑁控制荆州军队 。 刘表还与蔡家联姻 。 除了这两大世族外 , 荆州还有庞家、黄家、马家、习家 。 各家相互联姻 , 结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 。
诸葛亮在“谈笑有鸿儒”的同时也“往来无白丁” , 他交游的都不是一般的书生或地主 , 崔州平、石广元都非凡人 。 诸葛亮还与当时的名家宗师交往,比如对庞德公 , “孔明每至其家 , 独拜床下” 。
在世族大家圈子里混个验熟后,诸葛亮得知一个极具价值的信息:本地大世族黄家的女儿嫁不出去了 。 黄家的女儿名硕 , 人如其名 , 黄硕身体壮硕 , 头发泛黄 , 皮肤黝黑 , 脸上还
有雀斑疙瘩等 , 因此,到二十四五岁了依然无人问津 。
其父黄承彦为此非常发愁 。 本地门当户对的世家子弟是没希望了 , 把黄硕嫁给一个外来的世族子弟 , 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