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罗”反复改名“泰国”,为什么改了两次才成功?


“暹罗”反复改名“泰国”,为什么改了两次才成功?
文章图片
暹罗 , 是古代中国对泰国的称呼 , 最早从元代开始称呼 , 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暹罗国王 , 这个国名正式定了下来 , 并沿用五百多年 。 直到20世纪前期 , 国际社会仍然在使用暹罗及英文译名“Siam” 。
等到二战胜利及新中国成立后 , 暹罗已经改名为泰国 , 英文名也从Siam改成Thailand 。 泰国的主体民族是泰族 , 英文名是Thai , 因此用Thai+land(泰人之地)作为国名似乎无可厚非 。

“暹罗”反复改名“泰国”,为什么改了两次才成功?
文章图片
▲泰国是个美丽的佛教国家 , 国家改名的背后却是战争
但有意思的是 , 暹罗在1939年第一次改名泰国后 , 又在1945年改回了暹罗 , 直到1949年 , 又第二次改为泰国 , 这才最终固定下来 。 为什么改个简单的国名 , 会出现两次反复呢?
一、暹罗历史
关于泰人的来源 , 国际上的主流看法是起源于中国云南 , 云南地区长期以来游离在中原王朝之外 。 有泰国人认为 , 唐朝时期的南诏国的主体民族就是泰人 , 南诏国及后继的大理国 , 都独立于中原王朝 , 这种说法为日后的改名和纷争埋下了伏笔 。
13世纪 , 蒙元冲击并最终灭掉了大理国 , 中原王朝对云南地区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 , 包括泰人在内的很多西南民族受到压迫 , 向东南亚迁徙 , 但有一部分继续留在了云南(称为傣族) 。

“暹罗”反复改名“泰国”,为什么改了两次才成功?
文章图片
▲南诏国地跨云南和东南亚 , 是很多民族的混居地
南下到东南亚的泰人部落 , 主要分布在湄南河和湄公河的中下游 , 一开始这里处在柬埔寨真腊王国的统治下 , 并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而信奉佛教 。 13世纪开始 , 真腊国逐渐衰落 , 泰人在阿瑜陀耶的带领下 , 打败真腊国 , 在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 。
泰人自称是“勐泰” , “勐”是指部落 , “泰”是指整个民族 , 合起来就是“泰人之地” 。 另外 , “泰”也有自由独立之意 , 因为被真腊国统治期间 , 很多泰人被抓去充作士兵或奴隶 , 他们渴望自由 , 不甘心被奴役 。

“暹罗”反复改名“泰国”,为什么改了两次才成功?
文章图片
▲13世纪末鼎盛时期的素可泰王朝版图
素可泰王朝的扩张在13世纪末达到顶峰 , 以如今泰国为核心向四周扩张 , 还统治了曾经奴役泰人的柬埔寨 。 因此 , 泰人在东南亚有着广泛的分布 , 并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名称 , 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佬族、印度的阿萨姆族 , 其实都是一个民族 。

“暹罗”反复改名“泰国”,为什么改了两次才成功?
文章图片
▲素可泰第三任国王 , 雄才大略的兰甘亨大帝 , 还是泰文的创造者
元朝使者出访真腊国时 , 了解到有泰人国家的存在 , 印度人一直将他们称为“暹罗” , 音同“仙罗” , 在梵语里有黄金之意 。 元朝跟着用这个名字 , 将其纳为藩属国 , 明朝朱元璋继承了元朝的宗主国地位 , 在1377年正式册封暹罗国王 。
也就是说 , “暹罗”这个国名不是中国人的发明 , 而是梵语的音译 , 延续了印度人的叫法 。 以中国为核心的汉语文化圈 , 包括日本、越南等国都这样用 。 泰人没有反对 , 但他们更愿意在外国人面前自称“勐泰” , 这里的外国人主要是指欧洲殖民者 。
二、反抗殖民
暹罗遭受殖民威胁的时间相对较晚 , 英国完成对印度和缅甸的殖民后 , 才向暹罗提出通商的要求 。 当时的暹罗正值拉玛王朝 , 通过英缅战争见识了英国人的强大后 , 对英国人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态度 。
1826年 , 英国为了对缅甸作战 , 主动与暹罗签订《伯尼条约》 , 虽然也不完全平等 , 但相对比较公平 , 以通商合作为主要条款 。 这时候的暹罗仍然自称为勐泰 。

“暹罗”反复改名“泰国”,为什么改了两次才成功?
文章图片
▲暹罗割让近一半国土给英法两国 , 但保住了独立
到1855年再次签订《鲍林条约》时 , 英国人已经完成对缅甸的征服 , 开始在东南亚拓展殖民势力 , 因而武力威逼得到了暹罗的领事裁判权、3%单方面关税、英国人自由贸易和投资等特权 , 暹罗的境遇与鸦片战争后的清朝非常相似 。
签署该条约的英国官员鲍林同时也是香港总督 , 受到中国习惯的影响 , 他按“暹罗”的中文读音翻译为英文“Siam” , 并得到了拉玛四世的认可 , “暹罗/Siam”由此成为该国在国际上的正式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