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少女在性方面的探索,与加速走完的青春期,未删节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是二战在纳粹德国集中营病死的荷兰裔犹太少女安妮.法兰克遗留下来的日记 , 这本日记从1942写到1944年 , 跨越安妮的十三到十五岁 。
书中的内容摘录自安妮在纳粹德国占领荷兰的时期所写的日记内容 , 并在战后由她幸存的父亲加以整理出版 。
安妮在13岁生日(1942年6月12日)开始有着写日记的习惯 , 她想留在日记里的 , 并非战争底下寻常生活的全貌 , 而只是她自身 , 就是她——这本日记的作者 , 在那缓慢冗长的岁月里 , 想了什么 , 做了什么 。
德国攻占荷兰后 , 开始限制犹太人的行动 , 买东西都要排队 , 犹太人往往只能买到最差的食物 , 每个人都在挨饿 , 传染病肆虐 , 医生不出诊 , 窃贼四起 , 还有无时无刻担忧着空袭的到来看 , 恐惧弥漫在所有人的心头 。

一个少女在性方面的探索,与加速走完的青春期,未删节安妮日记
文章图片
安妮的父亲奥托得到消息 , 纳粹开始将犹太人送往集中营 , 在奥托所信任的一群同事的协助下 , 安妮一家四口和另一家人 , 在阿姆斯特丹运河边一座三层阁楼中的办公室上面的密室里 , 成功躲藏了两年零一个月 。
两年后的1944年8月 , 两家人被人告发送进了纳粹的集中营 。 这八人被分别送到不同的集中营 , 最后只有安妮的父亲奥托存活了下来 。 而安妮和姐姐玛格特在1945年4月 , 在英军解救贝尔森集中营的前一个月左右因感染伤寒先后病逝 。
在死亡结局为前提的认知下阅读 , 让《安妮日记》弥漫着沼气般的忧郁 。
“黑夜 , 风雨 , 疾驰的云朵 , 这一切把我迷住了 。 那是我一年半以来首次和夜晚面对面 。
那晚之后 , 我想再见到黑夜的渴望 , 甚至超越我对小偷、老鼠猖獗的暗室以及警方突然搜查的恐惧 。 ”
密室因为隐秘 , 有起码的安全感 , 也因为藏匿 , 与天光风声 , 四时变化隔绝了 , 物资和消息都要经过传递与转述 , 像住在黑洞里一样 。 仍能写作日记时的安妮 , 仿佛是战争的幸存者 , 在黑洞里记录自己的心 , 庆幸着尚能与家人共处 , 担忧黑洞将被开启 , 又幻想着战争结束 , 从黑洞返回人间好光景 。

一个少女在性方面的探索,与加速走完的青春期,未删节安妮日记
文章图片
过去 , 人们读到的多半是“删节版” , 关于安妮对母亲的负面情绪反应 , 以及安妮在性方面的探索 , 保留很少 。 这一次 , 我终于可以读到相对较为完整的新版本 , 少女在莫大的生死压力和密室生活里逐渐长大 , 别扭、挣扎 , 那是心拖曳的痕迹 , 是躲藏着的黑影 , 年深日久 , 终于在墙壁上拓印出自己 。
新的版本让人们看见 , 《安妮日记》不仅仅是战争恐惧与种族清洗的见证 , 也关乎一名少女摸索成长的自我旅程 , 既是大时代 , 又是小叙述 , 是非常 , 也是日常 。 安妮的成长、对世界的梦想 , 换作太平岁月时 , 没有什么大不了 , 可是 , 放回她所处的时空 , 才知道那是多么渺茫 , 多么珍贵 。
战争在城市内外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 而这片战争的阴影下也笼罩着生活 , 张爱玲经历过香港和上海的日本占领时期 , 所以 , 这位天才女作家说 , 在这样的时代里 , 人们总意识到那“惘惘的威胁”——战争密云笼罩 , 青春生死未卜 。
安妮的心情也是如此 。 1944年3月29日 , 安妮写着:“战争结束十年后 , 读者读到我们躲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情景 , 吃些什么 , 谈些什么 , 一定非常有趣 。 ”
所以 , 在日记里可以读到安妮的温度与思想 , 对密室里其他共同生活者 , 对父亲和姐姐的爱 , 对母亲的情绪起落 , 对温达安夫妇的观察 , 对牙医杜瑟尔的反感 。 尤其是 , 她和温达安夫妇家的儿子彼得发展出不同的情感 , 启动了她对爱情的感觉与思考 , 呼应了青春期身心的变化 。 《安妮日记》不仅是战争的 , 也是她满溢着生命过度的患得患失 , 成长的幻灭与颤索 。
1944年2月16日的日记里 , 安妮和彼得谈话 , 分享未来的蓝图 。 彼得告诉她 , 战后想去荷兰东印度公司工作 , 住在橡胶园 , 还说“战后他绝对不会让人知道他是犹太人” , 亲密有时候不单单是分享梦幻 , 也分享黑暗 。 那削减了他们生存空间的暴力 , 在少年内心埋下的仇恨种子显然很深 。

一个少女在性方面的探索,与加速走完的青春期,未删节安妮日记
文章图片
2月27日的日记里 , 则提到安妮与彼得的差异并没有表面看来那么大 , 因为 , 他们的母亲都不那么合宜 , 没办法变成孩子的精神支柱 , 他们都属于“对自己没有把握”、“感情太容易受伤”、“藏起真正的自我”的那种人 , 缘于此 , 安妮烦恼着:“我们要如何才能终于心意相通呢?何时呢?不知道我还能继续控制这份渴望多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