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是怎样沦为怀旧用品的|大象公会( 二 )


文章图片
?现存最早的珐琅制品 , 采用的是镶嵌工艺(约公元前13世纪)
中世纪(5~14世纪) , 宗教为珐琅艺术注入了深刻的影响 。 这一时期 , 珐琅与贵金属、宝石镶嵌工艺相结合 , 以艺术品形态存世 。
珐琅制品的繁荣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 出现了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多个品种 。 其中 , 掐丝珐琅技术在元代传入中国 , 并在明朝景泰年间得到高度发展 , 被称为「景泰蓝」 。
明清时期 , 景泰蓝引进了青铜、瓷器工艺和传统绘画、雕刻技艺 , 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

搪瓷是怎样沦为怀旧用品的|大象公会
文章图片
?掐丝珐琅缠枝莲八吉祥藏草瓶(明永乐~宣德年间) , 香港苏富比2018年春季拍卖会上以人民币17,571,480元成交

搪瓷是怎样沦为怀旧用品的|大象公会
文章图片
?被称为「绝世孤品」的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 , 香港佳士得2010秋拍中以港币129,460,000元成交 , 为当前景泰蓝器物最高成交价
搪瓷则属于画珐琅类型 , 画珐琅制品约在康熙年间通过广州口岸来到中国 。 康雍乾时期 , 出于帝王偏好 , 画珐琅工艺被引进宫廷制作 。

搪瓷是怎样沦为怀旧用品的|大象公会
文章图片
?文化庙会重现的乾隆皇帝在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督导」御制珐琅场景
一直到晚清 , 珐琅还主要作为艺术品流传 , 有「一件景泰蓝 , 十件官窑器」的说法 。
它变成日用品 , 则在搪瓷工业化以后 。
西方近现代搪瓷工业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 。 1839年 , 钢板搪瓷在英国取得专利 。 到1900年 , 钢板搪瓷全面替代了此前较为落后的铸铁搪瓷工艺 , 产品在1903年前后输入中国 。
随后 , 英国、德国、日本等搪瓷厂商先后在上海建厂并引进搪瓷技术 。 到1949年以前 , 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地相继开办搪瓷厂数十家 。

搪瓷是怎样沦为怀旧用品的|大象公会
文章图片
?民间收藏的益丰搪瓷厂股票(1944年)
当时 , 华商搪瓷生产技艺已经较为先进 , 所生产的器型包括口杯、饭碗、平底锅、食盒、瓷牌、面盆、痰盂等 。
工业化使得作为艺术品的珐琅和作为日用品的搪瓷逐渐区隔 。 而在民国时期 , 中国国产的搪瓷器具 , 与此后人们看到的还有所不同 。

搪瓷是怎样沦为怀旧用品的|大象公会
文章图片
?民国时期搪瓷制品器型和图案
在国货运动背景下 , 厂商邀请知名画家设计作画 , 搪瓷制品的民族风格也很明显 。

搪瓷是怎样沦为怀旧用品的|大象公会
文章图片
?这样的搪瓷制品 , 在人们的记忆中比较少见
从宫廷器物到艺术品 , 再到日常用品 , 搪瓷都不是人们记忆中脸盆茶缸的样子 , 而且设计虽然有一定规制 , 但并不统一 。
仅以杯具为例 , 就有接帮杯、口杯、圆底杯、牛奶杯、盖杯等多种样式 。 即使是同一种样式 , 也有大小不一多种规格 。

搪瓷是怎样沦为怀旧用品的|大象公会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李慧婷.近代上海日用搪瓷器物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9.
高大上的搪瓷 , 后来是怎么变成标准化的大白茶缸子的?
怎样打造计划经济搪瓷
1950年代 , 随着公私合营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 , 旧有的搪瓷业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
旧时搪瓷生产厂家受制于钢材原料 , 其制坯和搪烧分开 , 上游的坯体要从外国厂商订购 , 成品自然形状不一 。
公私合营之后 , 坯体制作工序并入搪瓷厂 , 成为了后者的内部车间 , 搪瓷厂则列入轻工业生产计划序列 , 搪瓷制品便走上了形象设计举国统一的道路 。
1955年 , 中国提出设立管理技术标准的机构 , 逐步制订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 。 1963年 , 国家科委标准化综合研究所成立 , 于1966年颁发国家标准1000多个 。
搪瓷工业先行一步 , 轻工业部于1956年就颁布了技术标准 , 对器型、规格作出了明确规定 。
在具体选型上 , 脸盆选用了36cm「德胜」面盆作为标准件 , 有30~42cm等规格 , 其盆口、盆底、盆高比例约为3:2:1;茶缸选用了盖杯样式为标准 , 口径从6~12cm不等 , 直径和高度比接近1:1 , 其中9cm规格为标准件 。
此后到1984年 , 轻工业部才又几次改进标准 , 逐步取消了器型规格等方面的要求 。 但是厂家和民间已经约定俗成 , 全国人民使用的都是大同小异的脸盆茶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