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包拯出殡当天,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口抬出,之后盗墓贼定下一规矩


包拯|包拯出殡当天,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口抬出,之后盗墓贼定下一规矩
文章图片

包拯|包拯出殡当天,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口抬出,之后盗墓贼定下一规矩
文章图片

包拯|包拯出殡当天,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口抬出,之后盗墓贼定下一规矩
文章图片

包拯|包拯出殡当天,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口抬出,之后盗墓贼定下一规矩


君者 , 舟也;庶人者 , 水也 。 水则载舟 , 水则覆舟 。 ——《荀子》

早在1000多年前 , 唐太宗李世民就化用了《荀子》里的这句话 , 将“水能载舟 , 亦能覆舟”作为自己的治国之本 。 从此 , “民为重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的理念就埋藏在了整个中华文化之中 。只有能得民心者才能得尊敬 ,只有尊敬、重视百姓者 , 才能得民心 , 这一点无论放在皇帝还是官员身上 , 都是同样适用的 。 而说到我国历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官员 , 包青天包拯必然是其中之一 。
  • 【包拯|包拯出殡当天,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口抬出,之后盗墓贼定下一规矩】至善至孝

包拯出生于公元999年 , 从从小生活在安徽合肥境内的一户普通人家当中 。 父母对于包拯的出生是极其开心而激动的 , 因此也是起早贪黑地拼命工作 , 尽力让包拯过好生活 , 送他进了私塾 。而包拯也没有辜负父母的宠爱 , 在私塾里刻苦用功 , 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 , 颇有治世之才 。 在公元1027年时 , 包拯就以28岁的年纪考中了进士 , 而寻常人即使到了38岁 , 可能都仅仅还只是一个举人而已 。
随后 , 包拯就进入了仕途 。 而为了就近照顾父母 , 包拯还专门请求到了合肥任职 。 但即便如此 , 随着父母年事愈高 , 他们对于儿子的想念也就愈深 , 因此包拯干脆辞去了官职 , 回到家中尽心照顾父母 , 直到父母去世 , 他还守孝多年 , 不愿离去 。 后来还是在乡邻的不断劝说之下 , 他才重新走上仕途 , 因此成为了人尽皆知的大孝子 。
  • 清正廉洁

1041年 , 包拯出任端州知府 。 端州是个盛产砚台的地方 , 此前的端州知府 , 都会命人大造砚台 , 一方面缴纳基本的朝廷供奉 , 一方面用来送礼讨好朝中权贵 , 一方面还会中饱私囊 。但包拯却没有这么做 , 他仅仅只生产应当缴纳的朝廷供奉数量的砚台 , 不送礼 , 自己也不会贪污哪怕一个砚台 。 同时 , 他还处理了大量的冤假错案 , 为民请命伸冤 , 打击贪官污吏和不法分子 , 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 。
正因为包拯的清正廉明获得了民心 , 加上包拯过人的才学 , 因此得到了朝中清官和皇帝的欣赏 , 之后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尹、礼部侍郎、给事中等等官职 , 权倾朝野 。 但即便如此 , 包拯依然不忘初心 , 时至今日 , 包拯的那口龙头铡似乎还在诉说着包拯人生的传奇 。
  • 多棺出殡
因为包拯勤于公事 , 积劳成疾 , 在1062年的时候就病死任上 , 享年63岁 。 包拯死前 , 还警醒后人 , 必须爱国爱民 , 清正持廉 。 并且要求后人做21棺 , 从7个城门分别出殡 , 而后下葬 。
按理来说 , 包拯这样的清官 , 在死后的葬礼上也应该勤俭 , 可为何要搞出21棺这样的大阵仗呢?难道包拯其实并非是一个清官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 其实包拯此番嘱托是有着自己的打算的 。 当了这么多年官 , 包拯一直秉持廉洁爱民之初心 , 因此也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 如果听闻他身死出殡 , 全城百姓必然出门相送 , 且不说这样会耽误百姓的生活 , 光是如此多的人拥挤之下也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 毕竟彼时的城市街道 , 可比不得现在城市的康庄大路 。
而多棺出殡 , 最少都能起到一个分流的作用 , 尽可能地减少对百姓的影响 , 预防可能出现的危害 。 而事实上也一如包拯所料 , 当包拯之棺椁出殡之时 , 全城百姓莫不为之哀悼 , 由此蜂拥而至 。
好在包拯做了21口疑棺 , 分多路从7门出城 , 就让百姓不至于拥挤在一条路线上 , 保证了百姓的生命安全 。 等到最后的真棺下葬之后 , 其余的棺材则被后人收回 , 一部分留下来为家中长辈准备 , 另一部分则直接送给了有需要的百姓 , 毕竟棺材有着“升官发财”之意 , 古人对于棺材其实是没有那么避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