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相亲大会》年入百万被灭灯的女孩,撕开了婚恋市场的残酷一面( 二 )


文章插图
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针对外貌的恶意攻击,和不知内情肆意揣测的“阴谋论”,居然受到最多人热捧。
无数人,你甚至不知道Ta是男是女,捧着“女权”的大旗,开始了一场针对张昆玮的讽刺大战。
可真正的女权,不应该是这样的。
这种行为,和对女性body shame,外貌歧视,又有什么差别?
或许是网上的争议太大,张昆玮之后又发了一篇文章回应。
整篇内容有对过往的总结,也有对现状的思考,满屏都是真诚和礼貌。相比那些恶意评价,棋高不知几招。

《新相亲大会》年入百万被灭灯的女孩,撕开了婚恋市场的残酷一面
文章插图
有人说,张昆玮其实是最不适合在网上征友的一类人,因为“他的优点别人未必能感受到,缺点却一眼看穿”。
很赞同这个观点。
去年的 CNNIC 第 45 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量超9亿,七成月收入不足 5000 元,八成学历在专科以下。
再加上,隔着匿名的网络,就事论事、理性思考本就是稀缺品,人性的恶会被放到最大。
于是,无数硬件条件不如他的人,一看到他的外貌,就像被戳中了G点:“终于找到堂堂正正羞辱你的理由了”。
在网上发帖的张昆玮,就像那个走错片场的女嘉宾,他们走进了不适合自己的圈子,想要融入,最后发现格格不入。
03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人吵了一天,一人说3×8=24,另一个人说3×8=21,相争不下告到县衙。
县官听罢说:“把说三八二十四的那个人,拖出去打二十板!”
二十四的人不满:“明明是他蠢,为何打我?”
县官答:“跟三八二十一的人能吵上一天,还说你不蠢?不打你打谁?”
永远不用跟不同层次的人解释你自己。
因为与层次不同的人争辩,是不会有结果的。
就像作家雾满拦江说的那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女儿逛街。逛街回来,女儿画了幅《陪麻麻逛街》。
妈妈拿过女儿的画,瞪眼一看,顿时懵了:女儿的画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诱人的包包。
只有一根又一根的,奇怪的柱子……女儿画的是什么?
妈妈端详半晌,才突然醒过神来,女儿画的,是一条条人腿。
原来,女儿年幼,个头特矮,被母亲牵着手,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商厦车流。
她看到的只是无数条成年人的大腿,摆来动去地遮住视线。
不同人的层次,就像妈妈眼中的车水马龙,和女儿眼中的一条条人腿。
很多时候,各人看事情的角度和立场,其实无关对错,只和所处位置有关。
每个人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看过的书不尽相同,你再怎么解释,对别人来说也不过是“狡辩”、“谬论”。
正所谓:“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懂你的人,不值得解释。”
与其费尽心机向别人解释自己,不如找到那些志同道合之人,好好相处。
越长大你越会懂得,有些话只有说给懂的人听,才有意义。
04
有位高中生,在知乎上提了个问题:“跟不同层次(经历,学历,眼界啊等等)的人能够成为朋友吗?”
题主因为中考失利,读了不太好的高中,周围同学大多懒散消极,题主成了异类。
本只是过得去的成绩,成了同学眼里的“嘚瑟”、“装”;
跟同学聊不来他们关心的衣服、鞋子,还会被骂“傻”;
甚至谦虚待人,也能换来别人的一脸嫌恶......
渐渐地,题主从一个阳光开朗的逗比,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
他不知道要不要多跟同学吃吃玩玩,争取融入身边圈子。
答主@安然若枫的回复,收到了最多点赞:
跟不同“层次”的人可以混在一起,但是没必要混在一起。
所谓“混在一起”,是要彼此融入对方的圈子,势必要花费心力和时间。
而花费这些,总要有所图:或是心情的愉悦,或是孤独感的消除,或是人际关系的扩展。
如果付出心力和时间却注定无所收获,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混在一起”?
是啊,就像诗经有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层次不同,真的不必刻意相融。
终身成长词典词条《845:圈子效应》里说:
待在不求上进圈子,甚至盲目合群,即便你很有潜力,也会让你渐渐怀疑自己想法,开始低就他们层次,最后也对他们观念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