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努维尔|什么是“上海分寸”?他们这样说——

“上海人待人接物 , 有一种分寸感 。 ”对于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 , “上海分寸”就像一种无形的指挥棒 , 始终存在于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 。 究竟什么是“上海分寸”?
4月11日 , 以“分寸之间看上海”为主题的克勒门文化沙龙 , 请来《上海分寸》作者马尚龙、普利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中国工作室负责人陈晨、沪语推广达人徐祥等 , 一起聊聊他们眼中的“上海分寸” 。

让·努维尔|什么是“上海分寸”?他们这样说——
文章图片
讲究边界与规矩的上海分寸
“上海人的普遍作派 , 可以用这16个字来形容:不冷不热 , 不卑不亢 , 以礼相待 , 不强加人 。 ”作家马尚龙说 。
在他的新书《上海分寸》里 , 他写道:“和上海人交友容易 , 交心难 。 你要和一个上海人贴心贴肺地交朋友 , 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 上海人与人之间 , 总是有一种分寸感 。 一尺有十寸 , 一寸有十分 。 所谓的分寸 , 其实就是距离感 。 ”
这种“上海分寸” , 在马尚龙看来 , 源于老上海人传统的居住模式 。 “在上海 , 以淮海路为主轴 , 以南京西路为主轴 , 集结了上海最集中的老式公寓房子 。 在这里居住的教授、医生、高级职员、艺术家等 , 都有很强的自律性 。 老式公寓和其他地方房子不一样 。 走进一个公寓 , 就好像走进了树杈 , 人就像一只小鸟停在树枝上 , 每个人空间都很小 , 但都有独立空间 。 在这么一个独立的空间里 , 上海人的距离感诞生了 。 ”人们对这种“边界”的重视 , 并非拒人于千里之外 , 而是在合作的同时更讲究“规矩” 。 “有了边界 , 就有规矩可循 。 每一个规矩的细节 , 都体现着精神文明 。 ”

让·努维尔|什么是“上海分寸”?他们这样说——
文章图片
这种“上海分寸” , 不仅存在于过去的老式公寓房 , 也存在于当下的全新建筑 。
今年7月 , 位于陆家嘴滨江的浦东美术馆将正式开馆 。 浦东美术馆由法国著名建筑大师主让·努维尔设计 , 共有13个展厅以及配套的图书馆、报告厅、公共教育等空间 。 令人尤为惊艳的是 , 浦东美术馆面向外滩的两个“镜厅” ,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不需入馆面向公众直接开放的展厅 。
“一个美术馆要在全世界拥有自己的地位 , 不在于你有多少个展厅 , 而是你有多少个独一无二的展示空间 , 才能吸引全世界一流的当代艺术家到你这里来做展览 。 ”让·努维尔中国工作室负责人、留法建筑师陈晨说 , “上海分寸 , 其实就是一种上海态度 。 我们要做的是当下最好的建筑 , 希望这个建筑物能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成为上海的一个标志性记忆 。 ”
重在“融合”与“创新”的上海分寸
“分寸不光在人和人之间、人和艺术之间 , 艺术创作也是很重要的命题 。 ”很多年前 , 知名作曲家陈钢在笔记上抄下一句托尔斯泰的话:“艺术创作当中最难的 , 就是分寸” 。
在陈钢看来 , 分寸尺度恰到好处 , 是艺术创作当中很难的事情 。 而海派艺术创作中的“上海分寸” , 重在“融合”与“创新” 。
陈钢以当下热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 。 “看过的人都说好看 。 这部剧把上海石库门、旗袍元素都放进去了 , 它是红色题材 , 但是有血肉 。 这就是上海 , 它表现出一种上海的美 , 融合之美 , 也是创新之美 。 ”
陈钢直言:“海派艺术总是在不断创新变化 , 上海人讲上海是‘魔都’ , 有一层言外之意就是上海人永远不会停留在原来的地方 , 永远有新的变化 , 我觉得这就是上海分寸和上海精神 。 ”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认为 , “上海分寸”就是专业、自律、从容、笃定的代名词 。 “分寸里面的专业 , 有做事的负责 , 也有做事的细致 , 追求极致 , 但同时又不强加于人 。 ”
在他看来 , 上海不仅仅只有分寸 , 上海也在不断突破原有的格局 , 创造新的格局 。 “可以说 , 上海的分寸就是创造新的格局、新的分寸 。 上海的分寸是什么?上海的分寸就是得到别人的信任 , 就是别人觉得你做事情是‘模子’ , 也就是人们口中的上海‘模子’ 。 ”

让·努维尔|什么是“上海分寸”?他们这样说——
文章图片
不失初心的上海分寸
上海分寸 , 存在于上海人的普通生活中 , 也存在于阳春白雪的海派艺术中 , 还存在于当下最接地气的自媒体中 。
在抖音上拥有121万粉丝的沪语达人徐祥 , 是不折不扣的网红 。 “海纳百川的包容度是上海分寸 , 但这个分寸 , 也有边界 , 就是不能忘记自己的声音——上海话 。 ”徐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