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旅程——《另一面的我》观察员手记

3月15日,《另一面的我》2021春季巡演于北京兴隆小学拉开了帷幕。我们邀请了场外观察员来围观这个教育剧场项目,本文是观察员罗敷的观察手记。
“这里面是装了什么?”
戏演完了,抓马的表演老师琪琪,豆豆和十一在收拾道具。被叫回去上课的孩子们有一些半路又折回来了,溜进来围着老师问。
十一老师(剧中演小志)说:“吃的呀,小志平时喜欢吃的零食。”一边把衣服塞进小志的粉色书包。
“里面真有零食吗?”小姑娘问。
“真是零食,不信你看。”十一老师顺手拿出来了几个,都小朋友平时吃的小点心,独立小包装那种。
小姑娘还是有点狐疑,“我想看一下,可以吗?”得到同意,小姑娘把手伸进去了。书包口开得大大的,小志的书,小志的衣服都在里头一下子就看到了,小孩的手扒拉出来小志的零食,带出来好多树叶,撒了一地。
这些树叶是剧中小志穿过墙的裂缝到达的森林里的东西。森林里的男孩(琪琪演)跟小志说,如果拿起一片树叶放在耳边仔细地听,就可以听到树叶说话的声音。
故事跟现实搅在一起了。看着面前森林里的树叶,粉色的书包,还有边上小志经常裹着的一块毯子,小姑娘有点恍惚。另一个孩子不好意思地问:“那这故事是真的吗?”

不可思议的旅程——《另一面的我》观察员手记
文章插图
这故事真的假的?
是啊,《另一面的我》这故事到底是真的假的?
就比如说,小志从裂缝进入到森林,碰到那个被女巫控制了的男孩(琪琪老师演),就从书包里掏出吃的给了他,男孩真是饿坏了呀,狼吞虎咽吃得很急。
因为离得特别近,看得特别清楚,小朋友们先是愣住然后马上就兴奋起来。
“真吃!是真吃!”
孩子们左顾右盼地大声议论。在舞台上表演吃东西,居然真的吃!
这个“真吃”刷新了很多人的戏剧观。平时我们进剧场看戏,观众席和舞台之间拉开的隔断会以一种物理意义上的距离暗示我们,台上的是故事,假的,跟自己关系不大,看完要是感动的话顶多流点眼泪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但是抓马的教育剧场理念是完全沉浸式的,只要进去看戏,无论舞台还是观众席,都是剧场的一部分。故事演着演着就从台上延伸到了台下,作为观众你不知不觉地就成为了戏剧里的一部分。

不可思议的旅程——《另一面的我》观察员手记
文章插图
比如剧中小志很喜欢的那本故事书在戏中反复出现。
老师向坐在观众席的小朋友发出邀请:我们来看,平时小志会把这本书放在哪个地方?
有个小女孩马上举手上去扮演小志。她上去,把那本书藏在了小志的枕头底下,认为这个地方不容易被妈妈发现。
还有戏中反复出现的大毯子。妈妈每次叨叨的时候,小志会用这个大毯子紧紧地裹住自己。
老师:小志为什么用大毯子盖住自己?
孩子:可以躲起来。
老师:为什么要躲起来?
孩子:这样就看不到妈妈呀。
老师继续问:那,披上毯子是什么感觉呢?
有个小男孩自告奋勇上去了,披上了毯子。台下的小朋友认为他们的同学披上了毯子很可怕,“像鬼”。
男孩却说:他在里面又黑又闷,会出汗,可是觉得安全。
好多的孩子想上去尝试,台下非常活跃。
我看到的这场是兴隆小学版本的《另一面的我》。之前这个剧在中国儿童中心演出了半个月,反映非常好。讲的是九岁的孩子小志和妈妈之间的故事,爸爸一直以画外音的方式被暗示“缺席”,所有的事情都落在了妈妈身上,妈妈要上班,还要照顾小志,看上去总是很焦虑。
小志呢,她基本上就听不见妈妈在说什么,她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围绕着学习。直到有一天,小志家的墙上出现了一条裂缝,裂缝越来越大,最后小志从裂缝里进入到另一面,居然是她喜欢看的那本书里的世界:森林,男孩,女巫……

不可思议的旅程——《另一面的我》观察员手记
文章插图
搞不清楚自己是在台上还是台下
这个戏无论结构,剧情和表演都堪称完美。
但在这里我更想致敬抓马教育的先锋精神,因为需要表演老师一次一次故意打破舒服区,把剧场的一部分权利交给观众。但是每一场演出观众是不同的,那么现场的不可控性对于整部戏来说就显得有点儿危险,有点儿像关掉提词器的演讲,很容易就滑到失控的边界。另外台上台下能不能碰撞出火花能碰撞出什么火花没有人能预料,一切都是未知,如果不具备专业和丰富的剧场经验,要hold住现场非常难。在这一点上,抓马戏剧为教育剧场提供了实验意义上的典范,老师慢慢引导观众进入情境,关键时候抛出问题,点着思考的火苗,并让它们充分地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