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余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推动非遗传承
江南自古以来水网密布 , 大运河穿镇而过的水乡塘栖更是“出门就遇河 , 抬脚得用船” 。 独特的地理坏境 , 让木船成了当地人依赖的主要生产和交通工具 。
“以前家家户户都以渔作为生 , 出行的主要工具也是船 , 所以造就了独特的传统木船制造技艺 。 ”丁河村文化讲堂宣讲员朱铭介绍 , 传统的木船制造技艺体现了水乡百姓战胜自然的聪明才智 。
文章图片
然而 , 随着陆路交通渐渐发达 , 水乡的生活生产和出行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木船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淡出 , 好在通过手艺人父传子、师傅传徒弟 , 木船制造技艺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 2007年6月 ,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余杭水乡木船制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文章图片
在一字相差的丁山河村 , 由于地处京杭大运河畔 , 河塘密布 , 桑地遍野 。 这里的百姓历来种桑养蚕做丝绵 , 盛产的“清水丝绵”远销杭嘉湖一带 。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蚕丝织造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传承人的俞彩根 , 更是远近闻名的手艺人 。 她坚持自办清水丝绵作坊 , 带着女儿和儿媳 , 把这门技艺留了下来 。
文章图片
塘栖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在塘栖 , 非物质文化遗产远不止这些 , 目前共有国家级1项、省级4项、市级9项、区级18项 , 运河船民习俗、水乡婚礼等都远近闻名 。 “塘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较多 , 大多沿运河分布 。 ”
文章图片
△未来大运河沿线效果图
杭州市余杭区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唐希婧介绍 , 悠悠运河泽被千年 , 既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洪水通道 , 又是古代南北漕运及现代水上运输的重要航道 , 两岸物产繁华、人烟聚集 , 许多文化现象由此而生 。 目前 , 余杭共有6个国遗项目、22个省遗项目、46个市遗项目 , 其中很多项目与大运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
今后 , 随着余杭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与建设工作的推进 ,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 采访人员从余杭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开发建设指挥部了解到 , 2020-2022年 , 余杭区计划分3年时间 , 以“全域美丽”大花园战略为圆心 , 分步实施“产业活化、文化彰显、旅游休憩、景观提升、生态保育”五大行动 , 共计31个项目 , 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余杭段) 。
文章图片
△未来大运河沿线效果图
“在大运河保护、建设中 , 我们将梳理区内与大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抢救恢复一批非遗项目 , 建成并开放运河街道蚕桑文化馆、仁和普宁村水乡民俗婚庆展示馆等场馆 。 ”余杭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开发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 与此同时 , 支持民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习所建设 , 推动大运河沿线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 。 “大运河申遗前 ,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 影响其传承 , 今后 , 通过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和保护 , 让大运河沿线的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 ”
该负责人表示 , 与其他单一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不同 , 大运河是仍在流淌、仍在使用的“活态文化遗产带” , 更需要活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 通过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保护 , 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 , 吸引更多人来运河沿线游玩、观光 ,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
文章图片
△未来大运河沿线效果图
【余杭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余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推动非遗传承】目前 , 丁河村正在致力于寻找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接班人 , 并且让这些精心打造的手工木船在旅游中实现“价值转变” 。 “随着丁山河漾的开发 , 今后将开辟塘栖镇运河码头到丁山河漾的游船线路 , 村里也可能开发一些类似西湖泛舟的游览项目 , 这些传统木船将继续发挥它们的价值 。 ”丁河村相关负责人说 。
监制/丁前程、郑莉
编辑/张亚菁
采访人员/崔义刚通讯员/王黎娜
- 妲己|妲己发明一种酷刑,让犯人闻风丧胆,现成造福后人居家必备之物!
- 这届小学生的三观,让人肃然起敬
- 日本想让日本演员出演《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结果被我国直接拒绝
- 康熙第一次吃巧克力,看了1000字说明书,说出一句话让人爆笑不止
- “千古一帝的”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
- 李宗仁的夫人,与特务头子戴笠原来是这层关系,真让人意想不到
- 睫毛刺眼球,这5种行为让后果更严重!
- 乱世之中,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唯有仁厚之君能让人感觉踏实
- 从极宠到打压,胤祥做了什么,让康熙对他的态度前后反差太大
- 雍正死前除去一人,让乾隆坐稳60年的江山,而自己却承受千古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