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节目人物造型受质疑,爱国科学家宋应星,脑后该不该有辫子( 二 )


满清推行剃发令的原因
一个民族的衣冠和发式,与其生生活方式、政治意识有着紧密的关联,是该民族心理与意识的外在彰显,并具有一定的传承和稳定性。众所周知女真人习惯把头前部铲光脑后留辫子,而明朝时期的中原人,都是大顶挽髻满头蓄发,而后将头发挽在头顶,这就是束发的样式。因此束发与剃发,是区分女真人与中原人的主要特征,清朝入关之后,统治者为了打击中原人正统的思想情结,拉近二者的心理意识与地位,以便在中原人心中形成正统意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剃发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清人认为中原人只有剃发梳辫,改易与自己相同的习俗,才算是真心归顺清朝,所以在清军入关之后,下达剃发命令通行全国。

热播节目人物造型受质疑,爱国科学家宋应星,脑后该不该有辫子
文章插图
头发在中原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热播节目人物造型受质疑,爱国科学家宋应星,脑后该不该有辫子】中原人认为头发是生命的象征,从春秋时代开始,就有一种刑罚叫做髡刑,即剃去犯人的头发。有人会问刑罚的目的是让罪犯感到痛苦,所以在古代也是肉刑居多,但剃发视乎对犯人并没有任何损失,为什么髡发会成为一种刑罚呢?这就涉及到了古人对于头发的观念了。中原人将头发视为人体的精华,代表着生命,是一生都不能损伤的。对于犯人甚至宁愿死,也不愿被取走等同于生命的头发。可见髡刑虽然不伤害犯人的身体,但就是那种“侮辱性”极大的刑罚。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段情节,说曹操下令不许马匹践踏庄稼,有犯者死罪,可自己的马受惊践踏了庄稼,曹操为了以身作则,当然不可能自杀,就割去了自己的一截头发代替。可见古人用头发代死,表明了头发与生命处于同等地位,头发被断送,表示自己失去了生命死过了一回。

热播节目人物造型受质疑,爱国科学家宋应星,脑后该不该有辫子
文章插图
知识分子对剃发令的态度
作为女真人后裔的清人,受自身文化影响,都是剃发垂辫,并在入关之后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强迫中原人也剃发,但在将头发看得等同于生命的中原人来说,突然被剃头是他们无法接受的事。在接到命令之后,大批的中原知识分子认为,剃发令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对这种精神上的戕害很是抵触。其中出生在明朝,对明朝有着深厚情感的人,以处世的心态来面对新朝。例如顾炎武就曾说过:“天下之变,莫甚于君臣父子一旦相失永诀于天……”按照儒家传统思想来说,国变之际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忠君思想与伦理道德上,士人殉节是理所当然的事,例如宋应星的哥哥宋应升,最后服药殉国就是其中彰显。
活下来的人肩负重大使命
而那些活下来的人,该如何自处,已经不是简单的生与死的选择了。很多明朝旧民求死而不得,只能以生为死,他们为反清复明,或者为传承道统、养亲抚孤而生,活着是为了更大的使命,所以很多明朝的旧民,活下来也是理所应当,宋应星就是其中代表。他们勇敢地活下去,就是肩负着恢复明室,维护中原人正统地位与传统文化的职责,在清朝宣布“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时,明朝的旧民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反抗方式。有举起兵器直接作反的,例如昆山的杨永言,集合自己的兄弟与书院学生谋划起兵,还有很多人联合各县义士起兵。还有很多人选择流亡海外,眼不见心不烦。

热播节目人物造型受质疑,爱国科学家宋应星,脑后该不该有辫子
文章插图
南方人民对剃发令的反抗
昏聩的南明政权覆灭之后,剃发令推行到江南地区,多尔衮强硬施行剃发令,他甚至下令为了剃发,甚至不惜大开杀戒。在太湖民众听闻要剃发,皆是非常惊愕,在江阴很多士子甚至打出“头可断发不可剃”的口号,南方人民纷纷拿起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头发,反抗清政府的霸道统治,甚至先前已经归降的人,也加入了反抗的队伍。在南北两直隶、河南、山东、川陕等地均已剃发之后,唯独剩下一些南方地区违抗命令,清军怒而攻城,城破之后清兵在城内将所有未剃发的百姓全部杀死,而大批的百姓早已先自杀而死,例如江阴守城十八日,城内死了九万七千人,城外死了七万五千人。南方人民为保护头发,奏响了一曲曲悲壮的乐章。

热播节目人物造型受质疑,爱国科学家宋应星,脑后该不该有辫子
文章插图
剃发令阻碍清军统一步伐
事实上剃发令也的确阻碍了清军统一的步伐,从1644年满清入关,到1645年攻下南京,用一年就统一了长江以北,但足足花费了20年才统一江南地区,这证明了剃发令是个错误的统治政策。南京被攻下之后,弘光朝廷瓦解,清廷在接管南京的过程中,并未遇到太大困难,但剃发令下达之后,受到大量的江南百姓反抗。剃发令的推行,使得清军在南方军事行动中接连受挫,延缓了对全国的统一。这也让民众更加思念故明,他们鄙视剃发,而满清统治者强令他们剃发,只会引来他们的敌视,并感叹追思前朝的发式,怀念曾经的生活习俗。虽然满清人起初推行剃发令,是为了保护自身文化不被中原人同化,但并不为中原人所接受,人们纷纷采取各种方式予以反抗,对清初政局产生了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