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生|你好,中师生

前几天 , 看到《中师生》公众号上的一则消息 , 重庆市要建一座中师陈列馆 。 在中师学校消失殆尽已快20年的今天 , 有人想做这件事 , 提起那段历史 , 让曾是一名中师生的我 , 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 内心深处体会到一丝慰藉 。

中师生|你好,中师生
文章图片
中师生|你好,中师生】一、
中师生 , 全称是中等师范学校学生 。 从学历层面说 , 相当于高中水平 , 就是小中专 。
现在 , 全国每年大学生毕业生近千万 , 博士硕士上百万 , 数十万硕士奔走在送快递的路上 , 没有人会觉得一张中专文凭能有多么的金贵 。
可是 , 在1980年代到2000年代 , 能考上中师 , 确是难得的家门荣耀 , 个人风光 。
40年前 , 我们从飘摇的岁月走来 , 春天的故事序幕开启 , 一线中小学师资匮乏 , 为了快速充实教师队伍 , 国家出台政策 , 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学生 , 到中等师范学校学习三到四年 , 毕业后分配学校教书 。
待遇是:正式编制 , 国家公办教师(干部)身份 , 转农村户口为城镇户口 , 吃商品粮 。
这种政策 , 对于在县级以下地方工作或者生活的人 , 对于农村的初中毕业生 , 吸引力巨大 。 每年中考季 , 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优秀毕业生 , 走进中师学校 。
20多年间 , 全国有400多万名中师生从学校毕业 , 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 , 洒遍祖国的大地 , 踏上中小学校的讲台 。
400多万名中师生 , 撑起了中国中小学教育的大半个天空 。

中师生|你好,中师生
文章图片
二、
春节里 , 父亲和姑父 , 两位70多岁的老人坐在酒桌旁 。
父亲做了一辈子乡村教师 , 姑父年轻时在东北工作 。 两家的孩子多在外面打工 , 守在老家的两位老人常常聚到一起 。
姑父说 , 当年 , 若梦成绩那么好 , 应该让他上高中 , 考大学 。 不至于现在还在村头小学校教书 。
此时 , 置身于事外的姑父 , 可能只是表达一种惋惜的想法 。 当年帮我做出选择的父亲 , 没有回答什么 。
坐一旁的我 , 已近耳顺之年 , 对于多年前那一次选择 , 虽注定一生的方向 , 有此落差 , 却能坦然地面对 。 因为 , 当年能读中师 , 是一种幸福 , 现在乡村学校教书 , 也是一种生活 。
30年前 , 我初中毕业当时 , 学校有一个推荐上县重点高中的指标 , 班主任找我谈话 , 愿意让我免试去读高中 。
而我 , 在父母的建议下 , 自己选择了上中师 。 以中考全校第一名的成绩 , 考入河南东部一所师范学校 。

中师生|你好,中师生
文章图片
毕业后 , 我回到自己的家乡学校 , 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 那时 , 刚刚18岁 。
近三十年来 , 我的乡村小学教师身份一直没有变化 , 只是辗转换了四五所学校 。
中师毕业20年聚会时 , 我们建立了同学群 , 全班50多名同学有五位同学通过考研进入了大学 , 或者通过转行成为公务员 , 已做到处级领导 , 绝大多数同学依然在中小学校教书 。
大家推杯换盏 , 共话当年岁月稠 , 沧桑写在脸上 , 欢笑在席间飘扬 。

中师生|你好,中师生
文章图片
三、
中师学校已走进历史烟云之中 。 在社会高速发展 , 一些地方初中学校招聘博士学历当教师的今天 , 渐渐老去中师生偶尔会成为大家谈起的话题 , 不时还会在网络上闪烁一下点点星光 。
谢新茂老师在文章《初中毕业上中师:教育之大幸与个人之不幸》中 , 无意中为中师生的纪念定下一种忧伤的基调 , 认为中师生加入到基础教育行列 , 确实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幸 。 而对他们个人的前途来说 , 选择乡村中小学教师这个行业 , 确实又是大不幸 。
周碧华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师生 , 中国腾飞的“垫脚石”》 , 谈了对中师生最真实的认识和评价:录取初中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的学生读中师 , 是一种国家战略 , 是为了一代一代的中国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 他们优秀 , 却走了一条平凡而清贫的道路 。

中师生|你好,中师生
文章图片
文章《一代中师生的“芳华”》中说 , 当年 , 在每一个初中毕业生面前 , 都有两条路 , 上高中 , 或者上中师 。 选择上中师者的我们 , 曾经被多少人羡慕 , 如今或落魄不如人 , 不能怨恨别人 , 更不能归责于政策和时代 。 一代中师生 , 用自已一生最美的“芳华” , 撑起了中国中小学教育的大半个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