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听得见≠听得“好”莫盲信“贵人语迟”以致“因聋致哑”

“医生 , 最近老师跟我反映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 爱自己搞小动作不听课 。 另外 , 语言表达能力也跟不上同龄孩子 , 说话常常是口齿不清 。 ”近日 , 张女士带着7岁的欢欢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 。 当听力中心负责人徐洁副主任医师拿到检查结果后 , 她向张女士抛出问题:“孩子出生时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吗?筛查通过了吗?”
7岁娃口齿不清
家长大意错过治疗关键期
原来 , 欢欢出生时 , 就因新生儿筛查后明确有听力障碍 , 但父母“观察”发现孩子对声音有反应 , 听见大声的动静也会同其他孩子一样有反应 , 甚至咿咿哇哇地叫着“爸爸妈妈” , 于是对筛查结果并未放在心上 。 在之后的几年 , 虽然家长也带孩子去过医院复查听力 , 但一听到医生建议佩戴助听器就内心抗拒 , 由此 , 治疗的事情就一缓再缓 。
随着时间推移 , 由听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注意力无法集中、语言能力跟不上等 , 让欢欢与其他小朋友有了明显差距 。 此时再来求医 , 医生只能表示 , 孩子已错过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 , 现在即使佩戴上助听器也有可能语言能力跟不上 , 而且对心理性格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
听到这里 , 张女士内心懊恼不已 , 只因自己的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 , 竟让孩子受到了如此严重的伤害 , 甚至影响终身 。
宝宝“高冷”
原来是轻度耳聋惹的祸
叫宝宝没回应 , 非要等到老母亲“河东狮吼”了宝宝才开始动作 , 这是“拖延症”?还是与生俱来的“高冷”气质?看电视凑得近就忍了 , 声音还要飙到很大才能听见 。 这些 , 可能都是孩子的听力出了问题 。
4岁的朵朵(化名)在家人眼里就是一个“高冷”宝宝 , 一般情况下没人能喊得动她 , 只有当妈妈气得咆哮她才动作利落、火速开动 。 常常还把“大点声 , 我听不见”挂嘴边 , 让人感觉总是“敷衍”不断 。 此外 , 这个软萌的小姑娘晚上睡觉还鼾声不断 , 跟小男子汉一般 。
最近 , 朵朵又感冒了 , 在重医儿童医院就医时 , 医生了解到她的平时状况后 , 建议家长带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检查一番 。 正当全家纳闷时 , 耳内镜检查提示双侧中耳积液、纤维鼻咽镜提示腺样体肥大、鼓室导抗图及纯音听阈检查提示传导性耳聋……朵朵被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 , 双侧平均听力为40分贝 , 属于轻度耳聋 。
最终 , 朵朵接受了腺样体手术和双侧鼓膜切开引流术 , 听力得到了有效恢复 。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耳部疾病 , 与上呼吸道感染有着密切关系 。 如果孩子总是反复感冒 , 或患有鼻炎、鼻窦炎等鼻部炎性疾病 , 有睡觉打鼾、喊话不应等情况时 , 家长就要及时引起重视 。 ”重医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江英医生介绍 , 由于孩子的自述能力较差 , 很难主动和家长沟通哪里不舒服 , 所以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有无上述症状 , 及时到医院就医 , 以免造成听力损伤 。
事关孩子终身
“新生儿听力筛查”大意不得
徐洁提醒 , 像欢欢这样的孩子 , 医学上称为“先天性听障儿童” , 听损程度为重度 , 由于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缺乏足够的听觉刺激 , 不仅会影响语言、智力、情感、心理等发育 , 还会影响社会交往能力 , 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 因此家长不要因为盲信“贵人语迟”而导致“因聋致哑” 。
据统计 , 我国每年新生听障儿童2万-3万 。 先天性耳聋发病率为1‰—3‰ 。 所以 , 家长要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引起足够的重视 , 筛查一旦确诊听力损失就立即干预才能把握最好的康复机会 , 不要等到错过黄金语言发育时期才慌乱就医 , 同时还要认清 , 耳聋也分程度 , 并不是完全处于无声世界才叫耳聋 , 儿童即使是轻、中度耳聋也要及时治疗 。
学龄前儿童
建立听力保健档案很有必要
要知道新生儿听力筛查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 伴随儿童成长 , 听力如同视力一样会受到外部环境影响 , 从而发生损失下降的情况 。 另外 , 由于儿童的表达能力有限 , 无法向家长清楚描述自身感受 。 所以针对学龄前儿童(0-6岁)建立听力保健档案很有必要 , 一年一次的听力随访可以有效监测儿童听力情况 。
徐洁指出 , 单侧耳聋和迟发性听力损失也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 。 诸如许多单侧耳聋患者 , 到了学龄期 , 孩子才主动说一只耳朵听不到声音 , 这对孩子判断声源定位以及噪声环境下听声都有影响 。 所以对于筛查一侧耳朵未通过的家长也需要警惕 , 两项听力筛查均通过 , 家长也不能万事大吉 , 需警惕像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简称LVAS)这样的迟发性听力损失 , 也就是说 , 有的宝宝出生时听力筛查通过了 , 但慢慢长大后才出现听力下降 , 所以平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发育 , 有疑惑及时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