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自由贸易协定对亚洲经济体的八点影响(解析一)


报告|自由贸易协定对亚洲经济体的八点影响(解析一)
文章图片
自由贸易协定:亚洲的选择
博鳌亚洲论坛日前发布了《自由贸易协定:亚洲的选择》报告 。 《自由贸易协定:亚洲的选择》报告系统研究了涉及亚洲经济体的主要自由贸易协定 , 分析研判了自由贸易协定对亚洲经济体的影响 , 并为促进自由贸易协定在亚洲的更好落实、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出了政策建议 。
本公号将陆续分享报告中的精彩内容 , 报告第五章对自由贸易协定对亚洲经济体的影响做了八点总结 , 今天摘取的是其中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协定和亚洲区域内贸易、亚洲自由贸易协定与亚洲跨境投资以及亚洲自由贸易协定的政治影响部分的具体解析 。 (注:报告中所呈现的相关统计数据仅截至报告发布当日 。 )
虽然起步较晚 , 但近年来 , 亚洲的自由贸易协定缔结活动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 人们普遍认为 , 自由贸易协定有助于促进成员之间的经济一体化 。 但大多数情况下 , 实际情况是密切的经济联系推动了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 。 对于亚洲来说 , 这一论断尤其正确 。 虽然并未缔结区域自由贸易协定 , 但是亚洲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却不断蓬勃发展 。 近年来 , 生产网络和区域供应链的联系日益紧密 , 更加凸显了针对跨境经济活动建立相关制度性安排的必要性 。 亚洲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结相互促进 , 广泛影响着区域内的各个经济体 。
同时 , 值得注意的是 , 自由贸易协定的规则和标准较为复杂 , 相互之间存在冲突(即所谓的“意大利面碗”问题) 。 这不但给非成员经济体造成了贸易转移等不利影响 , 也给成员经济体的政府和企业造成了困难 。 此外 , 自由贸易协定产生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经济体内部 。 自由贸易协定的扩张、扩大和深化 , 都会对相关国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影响 。 总体来说 , 不发达的小国由于政府职能受限、国内产业和企业薄弱 , 其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
东亚经济一体化
经济开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亚洲实现经济腾飞的最重要的两大因素 。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末 , 在WTO框架及其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推动下 , 出现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得益于此 , 亚洲经济飞速发展 。 亚太地区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中心 , 奉行单边自由化和开放的区域主义 。 在国家层面 , 各国均采用外向型发展战略作为国国际贸易政策的核心 。 虽然当时亚洲各国之间以及亚洲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并未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 但在外部需求强劲和发达国家市场关税降低的合力下 , 亚洲的贸易和投资仍然实现了高速增长 。 数十年来 , 市场推动贸易不断扩张 , 加上外国直接投资持续流入 , 亚洲一跃成为全球生产中心 , 技术能力实现纵深发展 , 常常被称为“世界工厂” 。 与此同时 , 区域贸易壁垒逐步降低、物流成本稳定下降、技术不断进步 , 促使生产向更高性价比的地区迁移 , 持续推动着生产网络的去中心化 。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 亚洲各国贸易显著增长 , 其中以零部件贸易增长最为迅速 。
20世纪90年代末 , 亚洲的国际贸易政策大幅调整 , 开始重视自由贸易协定 。 这一转变的促成因素不一而足 。 首先 , 受市场驱动 , 亚洲经济持续一体化 , 这要求进一步开放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 , 协调与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相关的政策、规则和标准 , 包括与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政策、规则和标准 。 在这种背景下 , 自由贸易协定可以作为配套政策框架的一部分 , 用于深化生产网络和供应链 。 其次 , 欧盟和北美等其他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 , 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 , 也刺激了亚洲国家寻求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 政策制定者认识到 , 亚洲各国需要做出制度安排 , 促进经济一体化 , 统一亚洲在国际贸易问题上的发声 , 提高亚洲的议价能力 。 再次 ,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也让亚洲各国意识到 , 只有在贸易和投资上团结一致 , 亚洲才能迎接共同挑战 , 实现持续增长和稳定 。 最后 , 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进展缓慢 , 也促使了亚洲各国转而采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形式 。
自由贸易协定和亚洲区域内贸易
20世纪90年代末起 , 亚洲各经济体开始越来越积极地加入自由贸易协定 , 这促进了地区持续发展 , 加速了经济一体化 。 其中 , 中国不但经济增长迅速 , 更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和供应链 , 改变了区域生产格局 , 一跃成为亚洲集约化生产网络的中心环节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