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华为走的路,和同行学「造车」

通信巨头的香饽饽 。

走华为走的路,和同行学「造车」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TechCrunch
“手机造车”大军中又添新玩家 。
3月3日 , 据腾讯科技报道 , 昨日中兴通讯在内部发文称公司将设立汽车电子产品线 , 负责统筹相关研发与经营单位 , 指挥落实该领域的对外大原则、公司口径和整体运作 。
此外 , 配合汽车电子产品线 , 中兴通讯将设立汽车电子团队 , 其隶属于系统产品技术规划部 , 负责汽车电子领域的统一业务规划和经营 。
中兴通讯的一位总监级别员工告诉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 , 这一做法与华为成立智能汽车BU的操作有异曲同工之处 , 职能类似 , 但“规模还没有那么大” 。
汽车行业分析师路遥分析称:“中兴作为一家ICT公司 , 在车路协同、车内通信等方面有一定的技术积累 , 结合智能汽车产业广阔的市场 , 涉足汽车电子领域并不意外 。 ”
近年来 , 手机厂商进军汽车业早已不是新鲜事 , 但到2021年 , 这场跨界“造车”的盛宴也被推向高潮 。
先是苹果、小米相继传出造车的消息 , 而华为、三星、中兴等厂商也在车联网、自动驾驶领域开展布局 。 就连手机行业的“Tier1”富士康也开始向汽车行业迈进 , 先后牵手拜腾和吉利 , 试图转型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代工厂 。
在路遥看来 , “近期随着同为ICT友商的华为明确要做智能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 , 对于中兴决意布局智能汽车必然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 ”
事实上 , 中兴在汽车业早有布局 。 2008年 , 时任中兴物联副总经理的杨磊曾表示 , 中兴通讯于当年推出了国内最早基于LGA封装的3G前装模块 , 给包括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在内等多个客户打开了车载信息终端市场 。 随后2016年 , 中兴通讯还成功收购了珠海广通客车 , 组建中兴智能汽车有限公司 。
手机厂商求变的背后 , 首先是基于市场板块的变化和挤压 。 据咨询公司Gartner数据显示 , 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售给终端用户的智能手机销量总计3.66亿部 , 同比下降了5.7% 。 全球售给终端用户的手机销量总计4.01亿部 , 同比下降8.7% 。
和全球手机销量下滑的境况相比 , 新能源汽车则风头愈发强劲 。 据EVSales数据显示 , 2020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包括插电混动、纯电动、燃料电池)销量达到了312.48万辆 , 同比增长41% 。 不仅如此 , 以特斯拉、蔚来、比亚迪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在资本市场上也风光无限 。
当全球汽车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 , 手机巨头们也开始觊觎新能源汽车所带来的新机遇并有所行动 。
路遥认为 , 在智能电动车的时代下 , 手机厂商技术能力、成熟的软硬服生态以及品牌影响力的优势都更加凸显 。 至于汽车工程能力不足 , 则可以通过代工来解决 。
进入2021年 , 苹果隐秘多年的造车大计开始浮出水面 。 并采用代工模式 , 先后与现代、起亚和日产谈判代工事宜 , 尽管谈判被曝出暂停 , 但据路透社2月26日的报道 , 苹果与起亚仍有合作的可能性 。
走华为走的路,和同行学「造车」】与苹果造车路径类似的是 , 小米从2015年开始至今不断申请汽车相关的专利 , 并且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也在近几年或自己投资或经由顺为资本对蔚来和小鹏进行投资 。 行业人士推测 , 小米造车选择代工模式的可能性也更大 。
而另一派 , 华为和中兴等手机厂商则试图在产业链中寻找技术突破口 , 将“智能汽车”的业务聚焦于ICT技术层面 。
“汽车产业空间大 , 又是在转向智能电动汽车新赛道初期 , 核心价值集中在ICT技术 。 ”华为员工段亿向未来汽车日报表示 。 “ICT技术的核心包括芯片、OS、算法、通信 , 以及互联网内容和服务 , 这都是手机厂商的优势 。 ”
尽管在过去的2020年 ,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不小的洗牌 , 有人扎根 , 有人离场 , 格局似乎已经稳定 。 但在路遥看来 , 目前手机厂商加入的时机也“并不晚” 。
“目前 , 智能电动汽车在整个汽车保有量的渗透率还很低 。 ”路遥认为 , “随着补贴退坡刚刚步入市场化 , 电动车开始和燃油车的价格持平 , 智能驾驶开始进入攻坚L3和L4的阶段 , 这恰好是手机厂商可以进入的一个时间点 。 ”
(应受访者要求 , 文中路遥、段亿皆为化名)
作者丨丁唯一
编辑丨王妍

走华为走的路,和同行学「造车」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