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30年 海信走出家电“新丝路”

【环球网科技报道采访人员王楠】3月1日晚间 , 海信家电发布公告:拟以13.02亿元认购三电控股股份开拓汽车空调市场 , 交易完成后 , 海信家电将持有三电控股约75%的表决权 , 成为三电控股的控股股东 。
近年来 , 海信在全球复杂竞争环境下出海逆势增长 , 从2015年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到2018年收购东芝映像系统公司、再到同年并购欧洲高端白色家电品牌Gorenje(古洛尼) , “造船出海”的海信不仅在海外做大做强了自己的品牌 , 还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并购 , 让海信的出海队伍从一艘船逐渐成长为一支舰队 。
那么 , 这艘舰队是如何养成的?

出海30年 海信走出家电“新丝路”
文章图片
出海30年 海信走出家电“新丝路”】开疆拓土建立“根据地”意识
作为中国“走出去”的第一批企业 , 海信已经在海外稳扎稳打了30多年 。
根据2020年财报显示 , 海信集团年营收1409亿元 , 同比增长11.1% , 来自海外市场的营收达到548亿元 , 同比增长18.6% 。
“海信内部经常说 , 企业走出去要有建立‘根据地’的思想 , 不要想着进进出出 , 否则进去一次‘花了钱’ , 出来一次‘丢了人’ 。 海信认为 , 国际化必须是产品研发、制造、品牌和营销等全方位的国际化 , 不能只是单一的‘借船出海’ 。 ”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说 。
在海信内部 , 很多员工都曾有这样的经历——突然收到朋友发来的信息或照片 , 说是在澳洲的酒店里 , 法国的房车上 , 德国的卖场里 , 南非的马路边 , 看见了海信的电视冰箱产品或广告牌 。
这正是海信国际化的最大特点 。 最初 , 中国企业大多选择“借船出海” , 毕竟做OEM既简单又安全 。 但海信选了最难的“出海”之路——做自主品牌 。
与很多出海企业采用的代工方式不同 , 并且这三十年来 , 海信始终坚持做高端产品 , 建设研发中心以及制造工厂 。
这些年 , 海信先后在欧洲、澳洲、美国等地建立了研发中心和工厂 , 广布渠道 , 陆续完成本土化运营 。 海信电视和冰箱产品在南非、日本、澳洲和墨西哥等地已经占据市场前三甚至第一 。
不久前 , 海信还计划为其南非工业园区追加投资2000万南非兰特(约合886万人民币) , 用于增设太阳能设施 , 持续加码海外市场布局 。
截至目前 , 海信在全球已经形成了拥有16个工业园区、16个研发中心、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业务版图 。
因地制宜打造本土“中国式管理”
众所周知 , 说起海外市场 , 文化冲突、企业管理理念不同始终是“出海”企业躲不开的问题 。
“在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并购中我们逐渐体会到 , 随着中国公司在竞争性领域的快速壮大 , 有鲜明特点的‘中国式管理’是有竞争力的 , 这对过去在跨国并购中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中国企业来说 , 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 ”贾少谦表示 。
2018年 , 海信并购欧洲高端白色家电品牌古洛尼 , 但在并购初期还新发型古洛尼的产销存管理方面与国内有很大不同 。 古洛尼采取的是“以产定销”模式 , 按照年度计划进行生产 , 每年要生产多少是提前确定好的 , 根据生产的目标去推动销售 。 而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以及竞争加剧 , “以产定销”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竞争要求 。 发现这个关键后 , 如何让当地员工扭转意识 , 把“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 , 以客户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 , 是解决长期资金问题的第一步 。
“外派团队用了近一年时间来了解古洛尼每个业务环节、每个流程 , 规划‘战略地图’ , 针对古洛尼在欧洲各地的市场份额、产品优劣势等做出分析和针对性的部署 , 利用海信在西欧比较强的市场推广古洛尼产品 , 在东欧借助古洛尼比较强的市场 , 推海信电视、冰冷洗等产品 , 整合系统优势做大做强的改革在欧洲区迅速展开并显现优势 。 ”海信外派团队负责人刘超表示 。
正所谓“授之以鱼 , 不如授之以渔” 。
海信外派团队负责人刘超说:“我们会告诉当地员工 , 第一是理论上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 第二是行业的标准是什么 , 第三是我们历史上最好的水平是什么 。 我把工作的逻辑思维告诉你 , 你来告诉我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应该怎么做 。 而不只是被动接受我们的指令 , 这样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 ”事实上 , 这种方法十分奏效 , 当地员工的素质普遍都很高 , 当他们理解和认可了公司的发展思路之后 , 执行效果一般都会非常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