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别让孩子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文章图片
“幸运的人在用童年治愈一生 , 不幸的人在用一生治愈童年 。 ”这句话在网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
童年时期的经历的确对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 很多行为模式、理念、习惯会留在人的潜意识里 , 等长大后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 。
来找我做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当中 , 每个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千差万别:有因为失恋而痛苦的;有因为不会与上级沟通而烦恼的;还有因为患了抑郁症而无法自拔的 。 但我发现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有一个解不开的心结:他们的童年都有一段让自己受伤的亲子关系 。
?
亲子关系作为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段亲密关系 , 对孩子未来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 。 从长远来看 , 亲子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能否顺利步入社会 , 人格是否健康发展 , 学习成绩的好坏 , 以及人际关系、亲密关系能否持久 。
不良的亲子关系总是惊人的相似:缺乏爱、缺乏沟通、缺乏包容、缺乏界限 。 而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主要就包括这几点:父母的教养方式、情绪管理、行为举止 , 再加上孩子自身的调节能力 。
别让孩子用一生去治愈童年】所以 , 想要和孩子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 ,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
1掌握科学的教养方式
那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才是促进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呢?
你可能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养育原则 , 比如当孩子出现死皮赖脸要买玩具、和你顶嘴、吃饭挑食等行为时 , 在他1岁的时候你可以多允许这些行为的发生;2岁以后 , 你就要有意识地管理这些行为了;而到了3岁以后 , 异性父母对孩子的管理可能会更见效一些 。
为什么要遵循上面的养育原则呢?因为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有阶段性的 , 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儿童发展的规律 , 那么在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 , 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科学育儿 , 这样在亲子关系里也就能够少一些误解 , 多一些交流 。
?2拥有稳定且积极的情绪
孩子是从小看着父母的“脸色”长大的 , 能从父母的“脸色”中推断今天有没有“好日子”过 。 比如看到一个开心的妈妈 , 意味着今天会有更多的拥抱;一个烦躁的爸爸 , 意味着不能打扰 。 父母稳定的情绪能让孩子对父母形成固定的认知 , 从而判断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合适 。
如果你时而高兴时而生气、时而拥抱时而忽视孩子 , 就会让他很费解 , 摸不着爸爸妈妈的标准 。
心理学界有个著名的“静止脸”实验 , 让一个妈妈和1岁大的宝宝玩耍:一开始 , 妈妈和宝宝积极互动 , 孩子很开心 , 也很积极地回应妈妈;接着 , 妈妈换成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对待宝宝 , 然后无论宝宝怎样积极地回应 , 她都始终保持面无表情 , 结果导致孩子吓得大哭 , 情绪崩溃 。
这个实验说明 , 我们在面对孩子时 , 如果情绪反复无常 , 就会让他非常错乱 , 没办法判断爸爸妈妈对自己的行为是开心还是生气?比如刚才我在微笑 , 妈妈也在笑 , 但是现在我微笑 , 妈妈却不笑了 , 这是为什么呢?另外 , 如果我们总是用消极的情绪对待孩子 , 就会让他感到很害怕 , 甚至情绪崩溃 。
所以 , 如果父母能够拥有稳定、积极的情绪 , 就更容易培养出情绪稳定、积极的孩子 , 孩子也更容易对父母产生信任感 , 从而形成安全、紧密的亲子关系 。 而孩子情绪稳定、积极 , 有安全感 , 也就更有能力去探索周边环境 , 比如更好地提升学习能力、交友等 。
?3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
学龄前孩子的行为和说话方式 , 基本上来源于对父母的观察模仿 。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你把孩子带出去时 , 别人可能会说“你家孩子和你很像” , 这个像除了遗传上的外表长得像 , 还有孩子在言行举止上与你的神似 。
所以家庭中总是会有一些传承性的东西 , 比如:
一家三代都爱阅读
怕黑的妈妈拥有一个怕黑的孩子
爱说教的爸爸有一天发现自己讲不过孩子了
在家经常挨打的孩子在幼儿园去打别的小朋友……
孩子往往会用从父母身上学到的行为和父母进行互动 。 如果这个行为是孩子和家长彼此包容的 , 比如我们喜欢看书 , 孩子也爱看书 , 相互欣赏 , 那么亲子关系就会增进;但如果这个行为是彼此排斥的 , 比如我们爱说教 , 孩子也爱说教 , 相互不服气 , 那亲子关系就容易受损 。
所以 , 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 , 让孩子模仿好的那面 , 是需要每个家长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