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军进漳路”采风活动走进南靖,发生了这些故事( 二 )


“我知道!我知道!”内洞八一希望小学的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争着说起自己学校名字的由来。“以前红军战士就在我们村的山上和敌人打仗!”“我们学校的名字可是红军将军题的”“我们学校有很多红军战士留下的东西”……教室里,一个个稚嫩的声音讲述着纪念室里的故事。操场上,五星红旗飘扬在蓝天下,见证着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
作为一所为纪念漳州战役而建成的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对这里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内洞八一希望小学的校长柳春明说:“每年清明节和新的少先队员入队仪式时,老师们都会带着学生,从学校徒步到十字岭石鼓仑主战场,聆听红色故事,感受着红军战士的英勇与无畏。”
红军进漳战役总指挥部旧址:
再饮红军水 再叙军民情

“重走红军进漳路”采风活动走进南靖,发生了这些故事
文章插图
“红军井”旁聆听红军故事采访人员 张伟斌 摄
下午时分,采风团一行到达位于丰田镇凤安村下店伙祖厝的红军进漳战役总指挥部旧址,这是一座典型的闽南风格建筑,坐东朝西,由前厅、厢房、主堂和北护厝等组成。大厝墙上保留有清晰的“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打倒拉夫的张贞”等宣传标语。
一进祖厝,只见沿房檐下数十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院落干净整洁,厝主人在院左摆放了一张圆形大桌,桌上准备好的清茶冒出淡淡的清香,热情质朴的待客方式,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红军战士与当地百姓的鱼水深情。
据党史资料记载,当时凤安村房屋普遍窄小,唯有下店伙祖厝规模大,厝后古道边的山林茂盛,如遇敌军偷袭等意外情况便于转移上山,是红军很好的驻点场所。东路军曾在下店伙祖厝休整。
在祖厝左侧,一口古井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井水水位很高,从井口向下探,人脸轮廓清晰可见,井旁边立着“红军井”的石碑。井水清澈,映射出当年红军在此战斗生活的点滴,采风团团员纷纷上前拿起水桶取水,水取上来,饮上一口,不禁由衷称赞:“这水清澈甘甜”。
据厝主人陈炳坤介绍,这口井号称“凤安第一井”,多年来从未枯竭,滋养了几十代人,红军驻在厝里时也是喝这口井的水。“我父亲陈金耳当年是一名游击队员,20年前临终之际,他交代7个子女要好好保护祖厝和红军井,让后人可以纪念红军、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陈炳坤说。
采风特写

“重走红军进漳路”采风活动走进南靖,发生了这些故事
文章插图
罗德丽在敦庆楼里向采风团成员讲述历史采访人员 张旭 摄
南靖金山敦庆楼
一座老宅 述说当年故事
“重走红军进漳路”采风活动走进南靖,发生了这些故事】23日下午,从龙岩考塘村到南靖金山镇河墘村水潮自然村,采风团一行来到敦庆楼参观。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时,曾在此设指挥部,是红军进漳留给南靖人民革命斗争史的宝贵历史遗产。
在今年72岁的当地群众罗德丽的引领下,采风团在敦庆楼内参观。“听长辈们说,当年,红军首长曾在这座大厝内住宿并召开会议,有一匹白马就系在门口的大树下,红军住在这里时,纪律严明,还帮群众做农活、打扫卫生等。”罗德丽叙述。
由于当时的水潮水陆交通方便,是闽西南的交通枢纽和货运集散地,敦庆楼后来也成了红军转运站。⊙采访人员 邱丹燕 闫锴 杨瑞
十字岭石鼓仑山头
一块碑石 见证后人缅怀
行走在南靖十字岭石鼓仑山头,树林高耸,浓荫蔽日,凉风习习。在讲解员陈荣金的带领下,采访团团员坚持步行前往纪念石,亲眼见证当地群众对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
纪念石宽高均有两米左右,石头上用金色字刻着“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站在纪念石前,陈荣金说:“每年到了十字岭战役纪念日或者清明节前后,不少村民都会自发带着鲜花等来到这里,用最纯朴的方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敬仰。”
据介绍,当年十字岭战役,不少红军牺牲在这石鼓仑山头。2007年,村民们自发组织设立了这块纪念石,以此纪念那场战役和在战役中牺牲的英烈,也将红军的英勇事迹永远刻在人们心里。⊙采访人员 冯思佳 刘艺敏
芗城区东坂后基督教堂
一部相机 记录红军风采
在东坂后基督教堂边房的红军进漳光辉历史图片展览室里(如下图),耿飚与照相机的故事引起了采风团成员的兴趣。

“重走红军进漳路”采风活动走进南靖,发生了这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