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建筑为什么总有个大屋顶
小编在评论区等着各位小主的回复哦今天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精彩内容,希望各位看官给小编动手评论点赞喔!您的每一次评论点赞都会带来好运气喔!走在北京老城区的街头,即便没有踏足深宫大宅或胡同小院,也不难感受到古都的气息正扑面而来——许多重要的近现代建筑,无论高矮胖瘦,都顶着个中式「大屋顶」。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数千年的中国建筑史,都被北京的钢筋混凝土楼房顶在了头上。这并非古老城市的普遍现象,在同为东亚古都的日本京都,新式建筑就很少会戴上仿古帽子,大屋顶属于真正的古建筑。最初给西式楼房加上中式「大屋顶」的,并非中国人,而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友好传教士。民国初年的天主教教宗首任驻华专使刚桓毅,对此有直白表示:「建筑术对我们传教的人不只是美术问题,而实是吾人传教的一种方法。」在他看来,和传教士穿长袍马褂留辫子一样,西式建筑在外观上尽量的本土化,能减少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社会的阻力。中式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所独有的大屋顶,不但区别于其他建筑体系,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很自然被来华的外国建筑师所采用。20世纪以来大量教堂以及具有教会背景的学校、医院,都纷纷采用了西式建筑的结构、立面+中式大屋顶的建筑形式。
文章插图
建于1907年的北京南沟沿救主堂和着中式服装的传教士贝如意姑娘
文章插图
1921 年落成的北京协和医学堂新楼这一时期,还只有西方传教士走本土化路线、尽量接地气,中国本土精英并不太看得上自家货色。1895 年甲午战争战败之后,清廷上下积极提倡洋化。清末所有的衙署都建成了西洋风格,民间在1900年后建的商业铺面也都热衷西洋装饰。中式传统民居更是被贬得一无是处。1905 年《汉口日报》一篇文章将中西住房做了一番对比称:(中国民居)入其室则黑暗世界;而西人洋楼高矗,窗闼洞开,足以收纳空气……比之华民住屋,真有天堂地狱之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中式民居虽然永堕「地狱」,但殿堂式建筑的「大屋顶」不久就时来运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人在战火连天的欧洲面前重拾自信,社会精英们脱下西服,换回了长衫马褂(参见大象公会往期文章《怎样才能穿得像个人物》)。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很快刮到了建筑领域。1930 年前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建筑上大力推崇「中国固有之形式」,给西式建筑增加中式大屋顶的重任,也就交到了中国建筑师手里。直到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主持修造了中山陵等一大批政府机关和公共事业建筑,大多都采用了西式建筑结构加「大屋顶」的形式。
- 背后|《风声》背后那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 邂逅|溧阳的小众秘境,土著都不一定知道,是时候去一趟了
- 梦中|十里芳华万里飘香,顺德有场“盛大的花事”邀你来赏花
- 中年|一个人的旅行,那就来泸沽湖吧
- 洱海|「我的家乡在河北」春水连天、万鸟翔集!河北版的“苍山洱海”,简直太仙儿了!
- 中年|石林中的探岳与探岳中的你
- 老年|春意浓,天河公园的花海“红了”!
- 飞行|新疆雪雀,高原鸟,孤独的飞行者!
- 步行街|国内唯一面朝大海的步行街:厦门中山路的滨海风情,实在让人陶醉
- 刘强东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儿子,亲生母亲是个谜,章泽天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