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了|青未了|延安的前哨( 二 )


人人都称贺敬之为“同志”。这个称呼,真的好温暖!它能够从耳朵暖到心扉,又能够从心扉暖到梦境。他分明能够感觉到,在家园的景致里,到处洋溢着母爱的味道。
延安的文化,需要两种武器:一种是枪杆子,另一种是笔杆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笔杆子里面绘江山。延安的文化需要两个总司令:一个是朱德总司令,另一个是鲁迅总司令。在朱德总司令的麾下,贺敬之是一个勇于拿枪杆子的士兵。令人心痛的是,鲁迅先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民族魂”的旗帜仍在。在民族的魂魄里,贺敬之敢于操练笔杆子的肝胆。这样的魄力,是何等的气壮山河呀!
来到延安以后,贺敬之心里想着的仍是读书,嘴唇念着的仍是上学。因为不满16周岁,所以贺敬之被送进了徐特立院长的高中部,学习自然科学。他仍在痴迷地读诗和写词。他之所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太淡了,是因为他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太浓了。他的夙愿仍是考鲁艺。鲁艺的门槛似乎高不可攀。老师想让贺敬之吃碗闭门羹,然后再带着一鼻子的灰,乖乖地回来。贺敬之欣然答应了。艺考和公务员考试一样,不但有笔试,而且有面试。笔试水平不够,面试的水平通常也不可能高到哪里去。毕竟贺敬之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主考官何其芳先生,三句话就摸出了贺敬之的真实水平。贺敬之希望而来,失望而归,心情真可谓是大败到了谷底。然而意料之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张榜的日子里,贺敬之一下子成了幸福的密码——榜上有名。贺敬之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呀,贺敬之被破格录取了。他成了鲁艺文学系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他在笔试中丢失的分值,全部都在面试中补了回来。他在面试的时候,递交了一组诗《跃进》。这为他的文学才华增添了不少的“颜值”。
慧眼识珠的何其芳,一眼就看出了贺敬之是“千里马”。而何其芳呢?他不正是德高望重的“伯乐”吗?

未了|青未了|延安的前哨
文章插图
找采访人员、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采访人员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