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探真」“三山五园”与一位皇帝的运筹帷幄(中)

“三山五园”
泛指清代北京西北郊的
皇家园林集群
“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
“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
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
实际上,我们熟知的“三山五园”
都与乾隆皇帝有关
那么,“三山五园”之间有何联系
它们的功能定位有何不同
从中又体现出清朝的
哪些基本国策呢
下面,文旅君
为您细细讲来
“三山五园”定位不同
乾隆皇帝为“三山五园”设计了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
●乾隆二十九年
万寿山清漪园完工以后,西北郊皇家园林区建成,从而使这一带的皇家园林在空间上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乾隆帝对“三山五园”各自的主要功能进行了划分。
●乾隆二十六年
乾隆帝在《万寿山清漪园记》写道:“畅春以奉东朝,圆明以恒莅政,清漪、静明一水可通,以为敕几清暇、散志澄怀之所。”
意思就是:
●畅春园用于奉养皇太后;
●圆明园用于皇帝日常居住和理政;
●万寿山清漪园和玉泉山静明园作为皇帝理政之余、消闲养心之处;
●香山静宜园则是皇帝游览兼理政的地方。
这是乾隆帝对“三山五园”主要功能的定位,构成他对“三山五园”规划的重要内容。
畅春园:奉养太后之地
畅春园具有奉养皇太后的功能,开始于康熙年间,但作为专门奉养皇太后的地方则始于乾隆时期,后又以诏令的形式固定下来。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康熙帝移住畅春园后,就把祖母孝庄文皇太后与嫡母孝庄章太后接到畅春园内的澹泊为德行宫居住下来,两位皇太后“喜居郊园”,对畅春园的环境十分满意。

「古迹探真」“三山五园”与一位皇帝的运筹帷幄(中)
文章插图
郎世宁款《畅春校射图》
●乾隆二年
乾隆帝对畅春园进行修缮,并将“澹泊为德行宫”改名为“春晖堂”,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的“春晖”母爱之意,其后的寝殿改称为“寿萱春永”,作为皇太后常年居所。
●次年正月
乾隆帝将生母崇庆皇太后接到畅春园居住,皇太后除节庆日移住圆明园长春仙馆外,其余的日子均住在畅春园里,乾隆帝时常前来请安,极尽赡养义务。
●乾隆四十二年正月
皇太后去世,乾隆帝诏谕把畅春园作为今后奉养皇太后的永久场所。
“若畅春园,则距圆明园甚近,事奉东朝,问安视膳,莫便于此,我子孙亦当世守勿改。著将此旨录写、封贮尚书房、军机处各一分,传示子孙,以志毋忘。”(《清高宗实录》卷1025)
但自乾隆四十二年到嘉庆时期,清朝却一直没有皇太后,畅春园开始衰落。

「古迹探真」“三山五园”与一位皇帝的运筹帷幄(中)
文章插图
●道光时期
清朝重新有了皇太后,但此时的畅春园已经相当破败,道光帝以畅春园年久失修、不堪使用,而修缮又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完成为由,遂把皇太后安置到圆明园内的绮春园奉养。
他在诏令中还说,绮春园在圆明园的左边,相距咫尺,进膳问安,侍奉太后比畅春园更便利,更符合近奉东朝的旨意。
此后,畅春园丧失了奉养皇太后的功能,迅速衰败下去。
圆明园:
皇帝居住理政之地
在清代,紫禁城主要是朝廷举行“大祀”“大朝”“大典”和“大宴”的地方,从雍正帝开始,一直到咸丰皇帝,清朝有5个皇帝138年间在圆明园理政,圆明园可谓是园林中的紫禁城。
雍正帝说:“朕在圆明园与宫中无异也,凡应办之事,照常办理。”

「古迹探真」“三山五园”与一位皇帝的运筹帷幄(中)
文章插图
圆明园四十景之正大光明
圆明园前朝后寝,从大宫门开始,两侧建有转角朝房和东西朝房,进二宫门后,建有面宽七间的正大光明殿,功能同紫禁城内的太和殿,东则为五开间的勤政殿,是清帝御门听政之所,功能同宫内养心殿,再往北就是九洲清晏,此为帝后寝宫区。
为方便奏事和传谕,在皇帝理政场所旁边建有各衙门办公机构,如军机处、内阁房、六部朝房、都察院、翰林院、理藩院、南书房、银库等。

「古迹探真」“三山五园”与一位皇帝的运筹帷幄(中)
文章插图
圆明园全景图
消闲养心 游览理政
乾隆帝在《圆明园后记》中说:“夫帝王临朝视政之暇,必有游观旷览之地。”圆明园和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之间有水道连接、舟楫相通,皇帝在理政疲劳之时,便可以坐船前往游览散心。
●清漪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