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和美股都活成了对方的样子( 二 )


"靠刀剑生活的人 , 必死在刀剑下 。 Hewholivesbytheswordshalldiebythesword."
A股和美股都活成了对方的样子
文章图片
中国也有类似的表达 , 成也萧何(散户) , 败也萧何(散户) 。 3那么 , 为什么美股好像突然变成了“散户话事” , 而A股却成了机构投资者的天堂?难道真的是一夜之间 , 中美投资者的理念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 不过两者深层次的原因倒是殊途同归 , 都与这个时代有关 。 先说A股 。 先把个人的一个判断放在这 , 不一定对——在中国版的401K养老账户落地 , 国际投资者(而不是假“北水”)将中国作为发达资本市场对待之前 , 中国股市都不会真正成为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成熟理性的市场 。 因此 , 在这两年所谓“个人投资基金化”的背后 , 并不是中国的个人投资者真的成熟了 , 而依然是亮眼的赚钱效应在起作用 。 因为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 , 如果没有强制养老储蓄或者其他的限制条件 , 其实投资很简单 , 那就是什么样的资产能赚钱 , 而且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都证明能持续赚钱 , 那就“买他” 。 而这一轮牛市中的公募基金 , 已经用接近五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赚钱能力——是的 , 不是两年 , 而是五年 。 白马龙头们走出第一波独立行情其实是在2017年 。 那一年隆基股份涨了170% , 海康威视涨了150% , 而贵州茅台、万华化学、中国平安、美的集团等一批大市值股票也纷纷翻了倍 。 2018年看似熊市 , 但如果真的细数 , 会发现白马龙头在那一年的跌幅其实非常有限 , 和中小创们遭受腰斩的重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 所以持有白马龙头们的公募基金其实回撤也并不大 。 而在接下来的2019和2020 , 这些龙头公司和他们背后的公募资金共同迎来了爆发期 , 这让买基金的赚钱效应比起自己买股票的赚钱效应好了太多 。 而当买基金-追抱团股-净值涨-再买基金成为了一个正反馈之后 , 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 当然 , 赚钱效应只是一个契机 , 这一轮的基金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 那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推波助澜 。 虽然07年和15年的牛市同样有互联网的加持 , 但都还停留在干巴巴的文字时代 , 哪里像现在 , 随便打开抖音、微博甚至是小红书 , 关于如何买基金、投基金的视频比比皆是 。 这几年的大V、媒体乃至营销号们动用了十八般武艺来“推销”基金 , 无论是直播还是访谈 , 抑或是各种所谓的线上理财课 , 让买基金这种本应理性的投资决策 , 从一种“思考”变成了“感官刺激” 。 当然 , 还顺带规避了当年带头大哥777违规荐股的法律风险 。
随便什么时候打开支付宝 , 都会有大量的理财直播跃入眼前更何况 , 基金公司们在这一波牛市中变得“聪明”了 。 他们巧妙地将买冷冰冰的基金产品这件事 , 转化成了投资一个个鲜活的基金经理 。 虽然上一轮牛市也流传着王亚伟、王茹远之类的传说 , 但对于普通基民而言 , 哪里像这一轮市场的基金经理们 , 生生被市场部掰成了直播网红的样子——无论他们长得磕碜也好 , 帅气也好 , 讲的朴实无华也好 , 能说会道也好 , 都统统需要出来“接客” 。 于是买基金这件事 , 对于基民 , 尤其是85后和90后基民而言 , 都不再是单纯的看一个代码、读一张报表和跟踪一个净值 , 而是在听了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看了他的现场分享或是读了他的访谈记录后 , 产生了更多的真实触感 , 甚至是情感连接 。
大概是嫌把基金变成带有个人IP的商品还不够吧 , 以支付宝为代表的基金销售平台还在绞尽脑汁的让买基金变成一件可以十秒钟之内完成的事情 。 如果是在十几年前买过基金的人都知道 , 买一个产品是要在银行柜台填无数单子的 , 而现如今 , 在APP里投一只基金和在淘宝上买一个化妆品 , 或者在美团上叫一个外卖差不多容易 。 甚至有平台推出了在不同的基金之间无缝切换的功能 , 让基金投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变得如丝般顺滑 。 于是 , 本来属于金融投资范畴的基金产品 , 生生被基金公司、贩卖平台和线上媒体一起 , 包装成了快消品 。 一款效果好、体验佳的快消品 , 自然会赢得消费者的万千宠爱 , 但这与成熟的投资理念 , 其实八竿子都打不着 。 打开那些讨论基金理财的社区或者平台 , 十个有八个都在追逐新能源白酒和医药的热点基 , 或是讨论今天净值怎么跌了的抱怨贴——把基金当股票“炒” , 把基金经理当爱豆追 , 是这一轮散户入场的明显特征 。 然而 , 水能载舟 , 亦能覆舟 。 如果赚钱效应快速消退 , 基民们还能像现在一样对持有的基金经理顶礼膜拜吗?就好像在张坤之前那个因为重仓半导体而被基民们又爱又恨的蔡嵩淞说的那样 , “不要赚了钱就叫我蔡总 , 亏了钱就叫我菜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