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1.8万元折叠屏手机能否力挽危局( 二 )


02
集体布局
另一不可忽视的趋势是 , 折叠屏手机是业内普遍认知中的下一风口 , 任何头部厂商都没有理由错过 。
近年来 , 智能手机基于直面屏的创新越来越乏善可陈 , 折叠的形态打破了人们对手机的旧有想象 , 极具科技感和未来感 。
在过去三年间 , 三星、华为、摩托罗拉、柔宇发布了多款折叠屏手机 , 有内折、外折、上下翻盖三种 。 但无论哪种形态 , 都避免不了价格高企、折痕明显、良品率低、配套生态不完善等种种现状 。
TCL华星光电产品开发总监张卓告诉《财经》采访人员 , 即便如此 , 如今的折叠屏手机吸引了市场的大量关注 , 是厂商展示创新性的良好平台 。 屏厂有技术准备 , 手机厂商也热衷入场展现自己的创新技术 。 他预测 , 2021年 , 折叠屏手机可能会密集上市 。
除华为 , 据韩媒ETNews报道 , 三星显示将为OPPO和vivo提供可折叠面板 , 计划于今年三季度开始交付 , 年底前预计交付100万块 。 这意味着OPPO和vivo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发布折叠新机 。
《财经》采访人员从全球显示面板研究机构DSCC处得知 , 小米今年亦有望推出折叠屏手机 , 而相对保守的苹果则很可能要等到2023年 。
折叠屏手机的密集面市 , 背后是面板厂商逐渐扩大的产能 , 尤其是三星显示 。 DSCC数据显示 , 2020年 , 三星可折叠面板出货量为总市场份额的87% , 拥有一家独大的绝对优势 。
DSCCCEORossYoung告诉《财经》采访人员 , 此前三星显示仅给三星电子一家供货 , 但在2021年将会为其他手机厂商提供可折叠面板 。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 , 是三星与玻璃公司德国肖特集团、韩国DowooInsys合作 , 扩大了产能 。 三星显示一直试图建设自己超薄玻璃盖板(UTG)的供应链 , 但尚未成功 , 其他面板厂商也没有自己的UTG供应链 。
除三星 , 京东方、TCL华星光电、LG展示等面板公司均布局了可折叠手机面板 。 据韩媒BusinessKorea报道 , 或因三星未获得美国商务部供货许可 , 此次华为推出的MateX2采用的就是国产的京东方面板 。
03
折叠屏带来未来?
产能虽在逐步放开 , 但折叠屏手机要想真正普及 , 还任重道远 。
据第三方市场分析机构DSCC报告显示 , 2020年 , 全球可折叠手机面板出货量预计为300万台 , 猛增454% 。 但值得注意的 , 它在所有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中的占比还不足1% , 极其小众 。
最关键因素是 , 屏幕成本仍居高不下 。 TCL华星光电产品开发总监张卓告诉《财经》采访人员 , 一是因为原材料几乎都是进口的新材料 , 如CPI(塑料盖板)、UTG , 成本很高 , 二是目前折叠屏出货量仍在较低水平 , 无法通过大量出货分摊成本 。
国内某供应商的一位资深面板工程师则向《财经》采访人员透露 , 良品率低也是折叠屏造价高昂的重要原因 。 据他了解 , 国内OLED面板良品率高的在80%左右 , 其中技术难度相对高的曲面屏在40%-50%左右 , 曲面屏中难度系数更高的折叠屏良品率只会更低 。
比如 , 一块折叠屏的面板与玻璃如何能承受多次折叠的挤压 , 而中间的粘合剂保持效用;或者 , 折叠屏折起后的空隙如何避免异物或水蒸气进入 , 导致局部屏幕失效 。 这对于手机厂商的设计、面板公司的技术和后端组装 , 都是极高的挑战 。
其次 , 软件还没完全做好匹配折叠屏手机的准备 。 据葛颀观察 , 中国有350万款App , 但为折叠手机做适配的还寥寥无几 。 这是由于折叠手机销售量太小 , App厂商没有充足的动力进行软件适配 , 从而影响到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 “手机需要硬件、App打配合 , 才会有好的体验 , 拉动手机销量 。 ”
如果缺乏配套的软件生态 , 尽管App仍能正常使用 , 但却少了些专属于折叠手机的新意与玩法 , 流于“为了折叠而折叠”的表象 。
这些问题也是手机厂商最迫切解决的难点 。 在MateX2发布会上 , 余承东表示 , 华为自2019年推出折叠手机其已启动折叠屏生态联盟 , 目前国内排名前200应用已完全实现大屏适配 , 包括淘宝、微信、百度、****等 。 事实上 , 只要折叠手机能大量出货 , 软件生态的建设自然会迎刃而解 。
此外 , MateX2采用了双旋水滴铰链的专利 , 在弯折处形成水滴式的容屏空间 。 华为声称这项技术可实现无缝折叠 , 展开后的屏幕平整度较上一代Xs也将提升40% 。

华为1.8万元折叠屏手机能否力挽危局
文章图片
自2018年柔宇首款柔派手机以来 , 折叠屏手机问世已有近三年历史 。 但三年多来 , 折叠屏手机始终没有向大众普及 。 成立于2012年5月 , 是一家柔性显示屏及传感器研发商 , 专注于新型显示与传感及其相关电子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的公司 。 成立后的8年间 , 获得13次、累计超过70亿元融资 , 最新估值高达约578亿元 。 由于技术稀缺性和极大的市场空间 , 柔宇成为头顶光环的明星独角兽 。 与之相伴的 , 是长期以来围绕其销售情况、技术能力的质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