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厌倦了爬坡上坎,现在来享受爬坡上坎!”就地过年,重庆旅游市场有了新变化
61岁的熊世蓉从春节忙到现在,用她的话说是“一刻都没歇过脚”。山城巷这个不到一百平方米的“熊呷婆油茶铺”,从大年初一到昨天(22日),每天要接待500多名客人,收拾桌子都要小跑!让熊世蓉意外的是,原本作为外地游客青睐的“网红”景点山城巷,过节来“打卡”的,90%都说着重庆话!
“山城巷、磁器口,不都是外地人去耍的景点吗?我们本地人才不会去!”如果你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想法,那么现在可能要“更新”一下了。
牛年春节的旅游市场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明显转变:在就地过年的号召下,重庆本地人逛本地景区成为旅游新时尚。山城巷、磁器口等重庆人“耍烦了”的网红景点,正悄悄地重新迎来本地客人。
文章插图
每天卖200碗油茶 90%被本地人吃了
大家都管熊世蓉喊“熊婆婆”,她的“熊呷婆油茶铺”开在山城巷传统风貌区的巷口。为做好接待外地游客的准备,熊婆婆还专门恶补了一下普通话。
文章插图
今年春节期间,山城巷游客如织,熊婆婆平均每天能卖出200多碗油茶。“累得背都伸不直!”熊婆婆一边熬米糊一边乐呵呵地“抱怨”。不过她没想到,来吃油茶的90%都是本地人,这下她也不用费劲地说普通话了。
从早到晚她都难得休息一会,哪怕是春节过后的这一周,由于天气晴好,生意依然火爆。熊婆婆预计这样的“盛况”会持续到元宵节。
开店前,油茶铺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外地来“打卡”的游客,因此店里还进了一批重庆特色礼品,比如火锅冰箱贴、索道书签等。然而消费人群突然“转内销”,这是熊婆婆完全没有料到的。
文章插图
2月17日下午,小长假最后一天,家住大渡口的袁先生带着老母亲和妻子、女儿来逛山城巷,四个人要了两个油茶套餐。“感觉山城巷变了,好像又没变。变得更好看了,但还是保留了老味道。”袁先生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采访人员说,“比如这个油茶,本来就是重庆特色小吃。米糊是现熬的,吃起来有颗粒感,是小时候的味道。油辣子很香,馓子也酥脆。”袁先生的母亲吃下了一整碗红糖小汤圆,她说:“以前每天能吃到的小吃,现在吃一次都好像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在这里能找到回忆,以后要多来转转。”
一家人从山城步道牌坊入口爬坡906步、上坎264阶,花了三个多小时逛完了整个山城巷。袁先生表示,在这里,一家人重新体验了老重庆人在交通不便的年代“爬坡上坎”的日常生活,和充满柴米油盐的烟火气息,而这些,都是上小学的女儿以前没有经历过的。
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重庆人厌倦了爬坡上坎,现在是专门来享受爬坡上坎!”
买一坨“老沱茶” 寻回儿时记忆
在旁边“婆婆与猫”小卖部,原住民老人陈绍珍老人成了一道风景。90岁的陈婆婆守着开了三十多年的小店铺,引来很多市民跟她合影。家住化龙桥的市民严芳说,小时候老居民区楼下的小卖部早没了踪影,但在这里可以找得到时光的痕迹。
“灵儿姐豆腐脑”做的鸡丝豆腐脑也是地道的重庆味儿。石臼舂的干辣椒、石磨磨的豆浆、手舂出来的蒜泥、现炒的黄豆……这样的一份传统重庆小吃,在春节期间红遍了抖音。顾客中,很多都是一家三口重庆人,父母会跟孩子介绍:“喏,这个就是你爸妈小时候在街上巷子头追到吃的!”
文章插图
位于山城巷中段的“时光小卖铺”在春节期间最多一天卖出了700杯老鹰茶。“来店头的,100位顾客里最多有三四位是外地人。”店主陈雪说,游客大多是本地人,全家出动的尤其多。复古玩具“翻花”、重庆沱茶、印有山城巷老照片的冰箱贴和明信片成为热销品。
文章插图
店里15元一坨的重庆沱茶,一天至少能卖出50坨。一位来自大渡口的年轻女顾客一口气买了6坨,说都是给家里老人带的。“平时老人家都是喝的高档茶叶,但这些老味道,对他们来说尤其珍贵。”正是看到了本地文化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时光里书店”开创了文创产品小店,主题也落在“寻找消失的山城巷”上。陈雪说,外地游客无法体会到这种情结,只有重庆本地人,才会在老鹰茶的氤氲中驻足,细细挑一张可能不会寄出的山城旧照明信片,和一款貌不惊人却承载了儿时记忆的老沱茶。
- 中年|湖北一公园被4A砸中,现有固定资产1000余万,被称十堰“后花园”
- 花花世界|探秘泸西阿庐古洞,一起去看花花世界
- 中年|春天,去新疆图开沙漠尽情“嗨”!
- 梦中|十里芳华万里飘香,顺德有场“盛大的花事”邀你来赏花
- 洱海|「我的家乡在河北」春水连天、万鸟翔集!河北版的“苍山洱海”,简直太仙儿了!
- 老年|春意浓,天河公园的花海“红了”!
- 老年|德兴市境内山水如画,被评为“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
- 李易峰笑起来太“蛊”人了,粉丝:岁月在哥哥脸上好像从来没有停留过
- “侯佩岑道歉”被骂上热搜,她母亲林月云,当年到底做了什么?
- 韩国版《神雕侠侣》上线?39岁的她演“小龙女”,定妆照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