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一座壮丽的新都拔地而起的同时,它的营建时间却成为争论的焦点
东都洛邑自武王起开始进行规划,后经召公相宅、周公营建,逐渐有了一个都城的模样。前面几篇文章中,笔者分别讲了洛邑施工过程中所禁受的两次考验和一桩喜事,今天咱们继续往下叙,说一说关于它落成的那些事儿。
文章插图
造就东都洛邑的四位先贤
上一次,周公在收到了成王馈赠的“异亩同颖”的禾粟以后,十分感激天子的恩德,特意写了一篇《嘉禾》回赠成王,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意,还大加颂扬了成王一番。在此之后,洛邑工地继续加紧建造,也没再发生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终于,在周公的监督带领下,在众多侯甸男邦伯的努力下,在大批殷商遗民劳工的奋斗下,一座壮丽的新都落成了。
那洛邑城到底有多壮丽呢?据《逸周书·作雒》记载:成周内城方一千七百二十丈,外城方七十里,整座城南临洛水,北靠郏山(即北邙山),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大都市。在成周城外制郊甸(即城外郊区)方六百里,与西边的丰镐地区共同连成方千里的王畿之地。
文章插图
《逸周书》中关于成周城制的描述
除此之外,还在成周南郊设置圜丘(即祭坛)用来祭祀天帝,并配以先祖后稷的享庙,享庙内设置日月星辰、五帝及先王之位,共享飨食。另外,成周城内又设置了大社,社坛按方位分成四份,东南西北四方分别以青、赤、白、黑四色土壤铺设,中央及四方相交处又覆盖了黄色之土,以此象征着四方诸侯共尊周王室之命。今后再封诸侯时,便会按照其封地所在方位取相应颜色的土壤,外面裹上象征天子的黄土,再包上可以通神的白茅,以此来做分封的象征,取周王室“列土封疆,并敬告天帝”之意。
除了大社之外,城内还建有太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等五个宫殿,全都是四角曲檐、重(音chong)梁、重屋(两层的阁楼样式)、柱头斗拱、柱身绘有彩画的形制。另外,每个宫殿的正堂旁边都设有一间小室,也是由彩色的列柱和藻井组成。正堂殿基上造有黑色的台阶,中庭的路面微微隆起,高于两边的地面。山墙以及正门、内门的门槛也都刷成了黑色。
大家看看这新都城是不是十分地壮丽、肃穆,虽然光凭这些文字的描述,还不能马上在脑海中勾勒出整个东都洛邑的样貌,但就看这如此繁琐的设置,也能感受到周公等人在这里付出了多少心血。既然咱们已经领略了这座新都的雄伟样貌,接着再来说一个关于洛邑营建过程的历史谜团了。
文章插图
俯瞰角度下的新洛邑古城远景
这个在历史上争论不休的历史谜团正是洛邑的营建时间,它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建的?又是什么时候建成的?直到今天也众说纷纭。笔者在这里给各位列举四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来试着分析一二:
1、洛邑始建于武王时期,于成王五年(有的说是七年)建成
这种说法是笔者看到的最无法理解的一种说法,恕在下才疏学浅,真不知这种说法的准确出处在哪里。只能猜测持这种观点的朋友,是在看过《史记·周本纪》之后知道了武王准备营洛,并先迁九鼎于此,因此认为始建于此,又看到了《竹书》中“(成王)五年,遂营成周”或者“(成王)七年遂城东都”的片段而产生的此说法。
但笔者认为此说法实在是没有根据,而且武王只是打算建东都,并没有任何文献佐证其已经动工,所以不足为信。
2、洛邑始建于成王五年,竣工于成王七年
笔者看到这种说法后,唯一能想到的出处就是《竹书》和《尚书·洛诰》的结合。首先《竹书》提到“(成王)五年,迁殷民于洛邑,遂营成周”这个是开始的标志。然后到“(成王)七年,遂城东都”,把这里的“城”理解为已经落成的城,再结合《尚书·洛诰》中结尾提到了“惟七年”,且《洛诰》通篇似乎都是在讲成王在新都竣工后任命周公继续治洛,所以产生了这种说法。
文章插图
如今的洛邑古城正门
笔者认为此说法有个特别致命的错误在里面,那就是洛邑新城这么大一个城市怎么可能在短短2年的时间内建成呢?要知道,天坛祈年殿在清光绪年间烧毁后,仅这一座大殿都用了6年的时间重建,更何况那么古老的周朝又是在新建一座城市。因此,此说法也不足为信。
- 中年|厦门市内大型公园,春季繁花盛开,还有儿童游乐区,全部免费开放!
- 中年|湖北一公园被4A砸中,现有固定资产1000余万,被称十堰“后花园”
- 中年|春天,去新疆图开沙漠尽情“嗨”!
- 中年|一个人的旅行,那就来泸沽湖吧
- 中年|石林中的探岳与探岳中的你
- 中年|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哪些?有你旅游过的名山吗?一起来看看吧!
- 中年|悬空的大茶壶不停流水,引众游客好奇观望,原来是这个原理!
- 中年|中国最贵的景点,门票需要3500元,但有钱都不一定能进去
- 中年|河南堪称世界之最的3个景点,并不需要门票,你有没有去过!
- 中年|全球第一家七星级酒店:住一晚最贵可花12万,可坐飞机到达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