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干旱胁迫下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调控研究获进展
保护性耕作是我国北方粮食产区应对干旱的积极应对策略之一 。 然而 , 少有研究将土壤碳排放、微生物和作物三者结合起来分析保护性耕作对自然干旱的综合响应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有机碳与保护性耕作学科组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 , 比较了自然干旱和正常降水年份下的土壤CO2排放、土壤微生物群落和作物产量 , 以评价保护性耕作的影响及其应对干旱的适应机制 。
研究表明:正常年份免耕条件下土壤具有较低的土壤温度(低约1℃) , 较高土壤含水量 , 同时免耕条件下的玉米产量和碳排放效率(产量与土壤CO2年排放量之比)比常规耕作处理降低22%和25% , 只增加了播种前和生长季后期(8-9月)的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干旱年份(2015年) , 免耕的土壤温度(5、10、20cm)比常规耕作低约2℃ , 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28%(图1) , 并且显著增加玉米产量(47%)、碳排放效率(63%)和生长季节内的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 。 耕作处理间碳排放效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作物产量引起 , 这是由于无论正常年份还是干旱年份 , 免耕与常规耕作间的年土壤CO2排放量没有显著差异 。 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耕作方式通过土壤含水量、温度、土壤真菌和细菌等间接影响碳排放效率(图2) 。 另外 , 运用FUNGuild评估土壤真菌功能发现 , 免耕抑制了土壤中某些致病菌(Fusariumoxysporum,Alternariasp) , 而使共生菌(Leptodontidiumsp)的相对丰度增加(图3) 。 研究表明 , 免耕(保护性耕作)是东北地区连作玉米抗旱的积极应对策略 , 且不是以增加土壤碳排放和减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为代价 。
该研究由东北地理所副研究员贾淑霞(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梁爱珍与吴东辉(论文通讯作者)和硕士研究生王倩(论文第一作者)等共同完成 。 近日 ,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Geoderma和EuropeanJournalofSoilBiology上 ,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的资助 。
文章图片
【保护性耕作|干旱胁迫下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调控研究获进展】图1.免耕和常规耕作土壤含水量
文章图片
图2.土壤含水量、温度和土壤微生物与碳排放效率结构方程模型
文章图片
图3.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优势真菌OTUs热图
来源: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交广会客厅|「今日资讯榜」铁路运输“及时雨”助力春耕作业忙
- 宁波持续干旱后皎口水库现古村遗址,如同集成电路板十分壮观
- 中国最缺水的地方为何不是干旱少雨的大西北,而是华北地区?
- 投资者提问:董秘,你好,请问新闻报道的“50年一遇”的干旱对公司业绩是否会...
- 水库|甘肃一干旱缺水的城市,人造水库成了风景区,网友:实用又漂亮
- 岛内传出坏消息!金门,马祖遭遇干旱危机,大陆紧急出手
- 柑橘果树出现干旱,不建议树冠喷水,可以适当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