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珍|顶级科学家李爱珍,四次申请院士都被拒,她比“酒院士”差在哪?
一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已经启动 , 根据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的消息 , 今年两院院士增选总人数不超过161人 , 其中中科院院士73人 , 工程院院士不超过88人 。 目前 , 已经有多个单位公布了今年两院院士推荐候选人名单 , 在这份名单中 , 有一个人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激烈讨论 。
文章图片
这个人就是王莉 , 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 , 由贵州省科协推荐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 。 前几年的时候 , 时任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的谢剑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就曾惹起了巨大争议 。 如今 , 除了“烟院士” , “酒院士”也要来了?
顶级科学家李爱珍
看完“酒院士”的新闻报道后 , 我突然想起了我国一位顶级科学家李爱珍 。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李爱珍的名字 , 但她是实打实的一位顶级科学家 , 我国半导体行业的泰山级人物 。
文章图片
1958年 , 李爱珍从复旦大学毕业以后 , 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 。 为了国家需要 , 她的研究方向从冶金转到了半导体 , 主要领域是信息科学领域的“半导体量子纳米结构和器件”方向 。
要知道 ,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 西方国家一直就分子束外延设备对我国实施禁运 。 在这种局面下 , 李爱珍带领研究团队做出中国自己的分子束外延设备 , 直接迫使西方国家取消禁运 , 这个成就对中国意义非凡 。
文章图片
在研究期间 , 李爱珍获得了21个专利和1个国际发明展银奖 。 2003年 , 李爱珍当选为亚洲太平洋材料科学院院士 。 2005年11月 , 李爱珍又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 。 在其专业领域内 , 李爱珍获得了数不清的奖项 , 其实力可见一斑 。
但是 , 就是这样一位顶级科学家 , 却曾经四次申请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均被拒 。 前几次拒绝的理由是“能力不够” , 最后一次的理由是“年龄太大” , 这就意味着李爱珍从此不能再申请院士了 。 而最令人意外的是 , 2007年 , 美国抛来橄榄枝 , 李爱珍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李爱珍比“酒院士”差在哪?
李爱珍的经历令人唏嘘 , 如今看到“酒院士”要来了 , 所以我很想知道 , 李爱珍到底比“酒院士”差在哪里呢?
文章图片
看简历 , 王莉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专业 , 毕业后就进入了茅台酒厂工作 , 现任茅台酒厂总工程师 , 首席质量官 。 李爱珍复旦大学毕业 , 毕业后在上海冶金所工作 , 然后公派出国做访问学者、访问教授 , 是亚洲太平洋材料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看荣誉 , 王莉的荣誉有国家白酒评委 , 国家酿造高级评酒师 。 李爱珍的荣誉则是数不胜数 , 说一个最低调的吧 , 先后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 , 省部级奖16项 , 还有太多 , 不写了 。
文章图片
看科研贡献 , 有人说白酒也属于食品加工或者微生物发酵领域 , 但是从王莉的经历中 , 我没有看出来任何在科学领域的贡献 , 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新发明或贡献 。 李爱珍呢 , 光是带领科研团队 , 突破西方国家的科技封锁 , 就足以令人热血沸腾了 。
那到底差在哪呢?答案或许是“背景” , 茅台集团是著名酿酒企业 , 市场地位高 , 在贵州连续3年纳税第一 。 在这种背景下 , 茅台集团总工程师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 , 好像没有那么奇怪了!
写在最后
想想“酒院士” , 再想想四次申请院士都被拒的李爱珍 , 我觉得侮辱性极强 。
院士是我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称号 , 以往 , 每年的推荐者都是对推动国家和社会科技进步有建树的科技工作者 。
文章图片
对我国科技进步有巨大贡献的李爱珍四次申请院士都被拒 , 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此次院士增选也落选了 , 而致力于研究“酿酒”技术的研究人员入围了 , 这不得不让人对社会科研方向和院士推荐、评选标准提出质疑 。
我觉得 , 院士的评选标准应该是科研水平 , 不应该被其他各种因素左右 , 比如利益、背景、关系等 。 如果“酒院士”真的来了 , 这会让多少真正耐得住寂寞 , 数十年如一日搞研究的科学家寒心?
- 爱吃黄金的生物被发现,科学家们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 ldl|LPL顶级AD沦落没人要?LDL场场1打5,网友评价真实:影响平衡!
- LPL顶级AD没人要?LDL场场1打5,网友评价:影响平衡
- 钱锋委员:智能制造时代的新工科,需要培养卓越工程科学家
- 苹果看好的顶级屏幕,OPPO先用上了
- 小米11Pro或4月发,骁龙888+顶级屏,影像不“挤牙膏”
- 人类还能在地球生存多久?科学家已给出答案,却没人敢相信!
- 他是顶级富豪,却甘愿为靳东跑龙套,如今45岁感情依旧空白
- 科学家发现太阳系外超级地球,地表温度高达430摄氏度!
- “太空台风”是如何被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