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多了一横的大明湖,少了两点的趵突泉…原来是这个意思!( 二 )



中年|多了一横的大明湖,少了两点的趵突泉…原来是这个意思!
文章插图
从书法美学角度解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贴中,“明”字便写成了“眀”。大明湖“眀”字中,这“目月”组成的明是书法当中帖写的写法,并不是错字。从时代环境角度解说还有一种说法,也很有道理,就是怕遭受到满清文字狱的迫害。满清入关灭掉明王朝,它最怕的就是老百姓反清复明。所以清朝大兴文字狱。清朝文字狱,是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反动措施之一,世界历史上罕见、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清代统治者为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清朝文字狱贯穿整个清朝250年左右。顶峰时期自顺治开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140余年。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讥讪清朝的内容,即兴大狱,常常广事株连。清朝的文字狱保守估计200余起。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外,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清朝的文字狱案件多样,纵观有清一代,尤以清初顺治,乾隆时期最甚。书写“大明湖”三个字的,是乾隆年间的大书法家于书佃。而正是康乾时期,文字狱确实很紧张,所以,也有可能是于书佃,本来可以写“明”的,也都写成“眀”,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然而,即便不是清代,许多字刻中也是有“眀”的。譬如现代书法家武中奇写的“明太祖之墓”康熙字典上还备注:目明与明暗之明意同。就是说“眀”和“明”的意思是完全相的。而且,“古皆从日月作明。汉乃从目作眀”——汉朝之前只有“明”字,汉朝之前开始出现“眀”字。原来“大明湖”、“大眀湖”甚至“大朙湖”,都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