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证明麻醉药能“一捂就晕”,网红医生竟以身试验!( 二 )



为证明麻醉药能“一捂就晕”,网红医生竟以身试验!
文章图片
在被网友指出七氟烷是“管制药”后 , 陈大夫称自己已报警自首 , 并称警察告诉她“这药不是管制的” , 让她找家医院当医疗垃圾处理 , 处理好了再向警方汇报 , 警方会跟进这件事 。
“然而我用自己做实验这件事错了就是错了 , 我承认 , 并接受大家的批评 。 ”陈大夫写道 。 “经过这件事情 , 我也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为 。 我觉得我的关注点本身就错了 。 我应该把关注点放在个人为什么能这么轻易获取到七氟烷这件事上 , 而不是七氟烷的麻醉效果 。 我也倡议大家跟我一起 , 把关注点放到七氟烷的流通渠道上来 , 呼吁有关部门将七氟烷这种有迷药效果的吸入性麻醉剂 , 一起加入至管制麻醉药品中 。 ”
快评
网红医生迷晕自己不可取
但也测验出公众担心
梳理当事医生的实验操作 , 或许不能算科学严谨 。 除操作被指不规范之外 , 之前“一捂就晕”的描述也难免有夸大之辞 。 此外 , 考虑到实验中自身的安全保障 , 以及可能导致的示范效应 , 都谈不上可取 。
但纠结于是15秒还是60秒迷晕 , 究竟有多大意义呢?试想 , 处心积虑的犯罪预谋者 , 总会找到“合适”的作案时间和作案空间的 , 只要他们有相关药物 。 相比之下 , 人们更想知道 , 潜在犯罪者是如何取得这些药物的?这些可能用于犯罪的药物是否安全可控?如果存在法规或管理漏洞 , 该要如何堵上?
为证明麻醉药能“一捂就晕”,网红医生竟以身试验!】以此看来 , 抛开涉事医生的目的和出发点 , 对相关医学常识的科普 , 其实具备公共价值 。 这一实验以及围绕实验的争论 , 放大了一个涉及公众安全的公共话题 , 让人们由此及彼地关注到身边的潜在风险点 。 关注麻醉药物的溯源及管理问题 , 这是大家关心的;如何杜绝管理漏洞(如果有的话) , 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 也是大家关注的 。
事实上 , 犹如这一实验呈现给公众的 , 相关话题引起了警察、医生、网友等公众参与争鸣 。 不断有人从自己的专业角度 , 或指出实验者的说法不严谨;或聚焦于七氟烷的管控问题 。 理不辩不明 , 愈辩愈明 , 讨论本身就存在一个自我纠偏、让真理脱颖的过程 。 当不断有各领域的专业人士贡献智慧 , 谬误才有可能得到澄清 , 真知才会武装头脑 。
七氟烷虽然并非“管制药品” , 但不等于其危害性小 , 可以忽视 。 类似“非管制”但确有危害性的药品有多少?对于其管制方式是否需要修正、管控其危害?思考和讨论不能止步于网友和专业人士 , 也需要相关部门更深入地研究判断 。 毕竟人命关天 , 堵住漏洞 , 防微杜渐 , 方为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