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军人以游击战“为耻”,却又为何热衷“特种战”?

曾几何时 , 德国军官团把军人职业看得无比神圣、无比崇高 , 不仅一致把包括游击战在内的各种非正面战斗的特种战争看作是对军人职业的亵渎 , 而且也是对他们的个人荣誉 , 乃至国家荣誉的一种侮辱 。 为了获胜 , 偷偷地穿上敌人的军服 , 到敌后去搞些小动作 , 在他们看来 , 不仅是侮辱自己的职业 , 还是亵渎自己的军服 。 但他们这种几近“迂腐”的观念 , 更多也只是存在于他们精神层面的自我认知中 。 德国人认为自己擅长正面战争 , 可别人凭什么跟你拼你的强项啊?战争的首要目标是为了赢得胜利 , 而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军人的职业素养 。 德国人虽然有些死板 , 但也不至于冥顽不灵 , 所以对于游击战术特种战争 , 他们也只是在精神上排斥 , 身体大多时候也跟对手们一样诚实 。

德国军人以游击战“为耻”,却又为何热衷“特种战”?
文章图片
德国军人以游击战“为耻”,却又为何热衷“特种战”?】德国军人典范隆美尔
受游击战启发建立特种小分队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就曾有一个德国人小试牛刀 , 德属东非一支殖民小部队的司令保罗·冯·莱托沃克成功地使用游击战术 , 困住了大量原本可用于欧洲战场的英国军队 。 虽然他的这一“成功经验”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 却对他的一名下级军官产生了深远影响 , 这军官就是西奥多·冯·希普尔上尉 , 他后来被分配到德国谍报局第二处 。 希普尔从他的老上级那得到启示 , 提出了“让少数优秀的人员组成小分队 , 为正规部队开道”的建议 。 这些小分队可以先深入敌后、占领桥梁、道路的交叉口以及主要的通信设施 。 他们还可以散播假情报、炸掉供给仓库、攻打敌人的司令部 , 总的来说 , 就是让少数人以游击方式来制造大的混乱局面 。

德国军人以游击战“为耻”,却又为何热衷“特种战”?
文章图片
勃兰登堡团的创始人希普尔上尉(左)和海军上将卡纳里斯(中)
起初 , 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听了希普尔的建议 , 觉得有点难堪 , 这不是他们部队的传统路数 , 然而 , 德国的军事思想也是在与时俱进的 , 一种创造性的新概念已经问世 , 那就是装甲闪电战 。 闪电战的核心就是要依赖闪电一样快的速度和高度的灵活性来对付敌人数量上的优势 。 希普尔的想法恰好能与装甲闪电战相吻合 。 大约1938年底 , 最高统帅部同意希普尔开始征招特种小分队人员 。 征招活动是在绝对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 1939年10月15日 , 这批特种人员的第一个组织被称作“特种任务训练与建设800中队” , 总部设在普鲁士老城勃兰登堡 , 这个组织也由此以“勃兰登堡”命名 。

德国军人以游击战“为耻”,却又为何热衷“特种战”?
文章图片
闪电战的核心是要依赖高速灵活对付敌人的数量优势
“勃兰登堡”出师大捷 , 扭转正规军的偏见
勃兰登堡队员不是一般的职业特务或破坏分子 , 而是从武装部队中招募来具备专门特长的人 。 加入勃兰登堡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至少能流利地说一种外语 , 欧洲所有国家的语言都能在勃兰登堡队员中找到对应的专家 , 可见其吞并欧洲的野心 。 除了掌握语言技能 , 勃兰登堡队员还携带大量的护照、定量供给本和身份证 , 用来制造假证件 。 他们还要为执行特种任务而接受训练 , 熟练使用各种武器 , 掌握秘密行动和自我生存的技巧 。 随着训练课程的不断进展 , 不少成员中途退出 , 也有人被淘汰 , 留下来的人都视自己为优秀分子 , 相信自己可与世界上任何军队过招而不落下风 。

德国军人以游击战“为耻”,却又为何热衷“特种战”?
文章图片
勃兰登堡队员在前线
希普尔和他最早征召的队员为德国入侵波兰打了前战 , 他们伪装成波兰工人 , 渗透进矿区、工厂和电厂 。 在德国大部队到来前就已经占领了重要的桥梁和一些工业设施 。 虽然当时他们的功劳没有得到公开承认 , 但他们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 之后他们又为德军入侵挪威铺平了道路 , 为进攻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扫清了障碍 。 除了有一支分队在荷兰人那吃了败仗 , 总体战绩卓著 , 计划要夺取的61个目标 , 成功获得了42个 , 并转交给紧接着来的部队 。 参与战斗的600人中有3/4获得了铁十字勋章 。 希特勒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 命令把“特种任务训练与建设第800中队”扩大到团的建制 。 许多德国军官亲眼目睹了特种部队的辉煌战绩后 , 也改变了对其原有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