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薪|和风沉醉的夜晚,松花江畔景太美……

低薪|和风沉醉的夜晚,松花江畔景太美……】碧波荡漾,歌舞飞扬。入夏以来,行走在傍晚的松花江边,时时闻歌声,处处是舞台,道里区沿江公园筑起一条群众文艺百花齐放的风景线。
为了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今夏,道里区以专业与业余、展示与互动、分享与反馈相融合的创新模式,整合松花江沿线群众文化资源,打造道里区“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掀起文化创城新浪潮。
创新文化载体,延长旅游动线,深化文旅融合,壮大“夜游经济”。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道里区过夜游客平均停留4.34天,同比增长2.6%,人均消费3850元,同比增长4.76%。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道里区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致力打造“松江文化旅游观光带”,进一步扮靓“迷人哈夏”,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的同时,创新集成哈尔滨磁吸中外游客的又一经典文旅产品。

低薪|和风沉醉的夜晚,松花江畔景太美……
文章插图
“散珠碎玉”穿成风光“项链”
音乐歌舞扮靓“夜色松花江”
一项顶层设计让散落在松花江畔的群众自发性文艺活动穿珠成链,成为“迷人哈夏”的一道新风景线。
漫步在夏夜的松花江畔,步移景换,惊喜连连:旋律优美的交响乐演奏、大气磅礴的红歌联唱、自弹自唱的行吟歌手、热情奔放的民族舞蹈……多姿多彩的群众文艺表演,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赏。江畔上空飘荡着的旋律让哈尔滨这座音乐之城焕发出浓郁的艺术魅力。
“观众越多,我们演奏的热情就越高。”东方艺术团合唱团指挥余英杰说,“我们在江畔演出10多年了,合唱团由群众自发组成,来了就是演员。现在人数越来越多,平时保持在200人左右,最多时能达到400人。”
73岁的余英杰是从哈车辆厂退休的工程师,他从小学习小提琴,热爱音乐。2004年,余英杰和几个老乐友组成了一个民间乐队,每天到江边来演奏。后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乐队发展成合唱团,余英杰被大家推选为艺术总监和指挥。
“我们建乐队纯是自发的,就是喜欢玩这个。我在道里区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都没舍得搬家,就是为了能离江边近点。”余英杰说,“但乐队大了也有麻烦,缺服装、搬椅子、存乐器、找电源这些事一直困扰着我们。”
在道里区松花江沿江公园内,像“东方艺术团合唱团”这样的较大规模民间艺术团有10多个,再加上其他规模较小的乐队、演出团队,各种形式的群众演出队有43支。
这些民间乐队演出时间各异、空间分布混乱,位置不固定、服装也不统一,甚至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影响环境秩序。
对此,年初以来,道里区对散落在松花江沿线的各类群众活动进行调查摸底,对具有一定规模、特色,广受群众欢迎的群众文体团队进行了广泛发动,通过报名筛选,选出14支团队。区委区政府为这些群众团队送服装、送设备、送培训、送指导,让群众演出呈现专业水准,为市民游客呈上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盛宴。
“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道里文化特色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的顶层设计。”道里区文化站站长李晓明说,“我们通过整合挖掘松花江沿线群众文化活动资源,设置文化活动互动区域,定时开展文艺演出、音乐教学、工艺品制作等群众参与项目,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哈尔滨文化旅游新地标。”

低薪|和风沉醉的夜晚,松花江畔景太美……
文章插图
“草根文化”升华“冰城经典”
“文旅观光带”成为游客打卡地
7月5日晚,道里区主办的首届哈尔滨市民江畔音乐节在防洪纪念塔广场开幕。
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团队,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演出,让松花江畔化身为一条“音乐长廊”——动人的旋律、激扬的歌声、欢快的舞蹈为市民游客奉上一道亮丽的文化大餐。
“道里区的扶持让我们从草根走上殿堂,整个艺术团都感到振奋。”余英杰说,“区文体旅游局为我们选择了固定的演出位置,解决了晚上演出的光源问题,还派专业人士对我们进行艺术指导,让我们的艺术水准大为提高。”
更让余英杰高兴的是,道里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还为艺术团购买了百余套服装,女士为蓝色连衣裙,男士为白衬衫配黑领结。“现在服装统一了,出场就像专业演出团队一样,大家唱起来更自信了。”余英杰说。
相距余英杰的合唱团不远的是“松花江美女吉特巴舞蹈队”,这是一群由平均年龄60岁的冰城“资深美女”组成的快乐舞队,她们同样是道里区文化扶持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