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名称的前世解读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飞哥采风另一种意境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景山名称的前世解读周乾(本文部分内容经修改后载于《科技日报》2020年4月17日第8版,原题为为:《北京景山的那些“曾用名”》)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景山,高约43米,曾是明清时期皇家游幸之地,清代还成为停放梓宫的场所,辛亥革命后,这座皇家禁园于1928年对外开放。作为北京市中轴线上的一座土山,除了营建特色之外,景山还有着诸多的历史文化关注点,而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其称谓的多样化。在历史上,景山曾有多个称谓,如“青山”、“镇山”、“万岁山”、“煤山”等。对于这些名称的来源与正确与否,本文试予以解读。首先,景山并无“青山”称谓一说。在元代,北海琼华岛(图1)的小山又被称为青山。“青山”是蒙古语,意思为“绿色的山”。之所以被称为“青山”,是因为这个地方树林葱郁,景色优美。而据《元史》卷五《世祖纪二》、卷六《世祖纪三》、卷八《世祖纪五》等文献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在秋冬季节多次居住并开展国事活动,其主要原因与青山的优美环境有关。另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至元十二年(1275)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在中国定居,他在《马可波罗行纪》里记载了青山具有“山树、宫殿构成一色”的优美环境。由于不懂汉语,他在著作里将青山描述为“绿色的山”。继马可·波罗之后,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也来到了中国,将元代北海青山准确地描述为“位于宫城之外,景色宜人,君王游乐时无需离家”,并亦将其翻译为“绿色的山”。由上述分析可知,“青山”为元代对北海琼华岛的称呼。
景山名称的前世解读
文章插图
图1青山(北海琼华岛)其二,景山主峰在明朝由人工堆土形成(图2),当时被称为镇山。明永乐年间,朱棣下令拆除元代皇宫,并在其基址之上营建紫禁城。期间,朱棣下令将拆除旧宫的废砖、开挖护城河的泥土,在紫禁城的北面堆成一座土山,并命名为镇山。这座土山之所以被称为镇山,主要是为了镇压“元朝的王气”。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任何新的朝代建立后,其建造的宫殿均建造于拆毁的旧皇城宫殿遗址上,并利用“镇物”来灭前朝的王气,以达到前朝永世不得翻身的目的。镇山就是镇物之一。考古调查发现,镇山主峰的位置正好压在元代宫殿延春阁的基址之上。相应的,明代官员孙承泽所撰《天府广记》卷四十二载有马汝骥《西苑诗·万岁山》,其中就有“北上中门为大内镇山”的记载;清中期史学家吴长元所撰《宸垣识略》卷三亦记载了景山又名万岁山,位于神武门之北,是皇宫的镇山等相关内容。尽管景山在明代被称为“镇山”,但实际上镇山恰恰见证了明朝的灭亡。据清初史学家计六奇所著《明季北略》卷二十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见大势已去,带着太监王承恩登上万岁山的寿皇亭,吊死在亭旁边海棠树下。由上可知,景山由明紫禁城营建的废砖渣土堆积而成,其作为“镇山”的的功能,仅为古代帝王的意愿而已。
景山名称的前世解读
文章插图
图2紫禁城北望景山其三,景山在明代被称为“万岁山”,北海琼华岛在元代亦被称为“万岁山”。元末文学家陶宗仪在其著作《南村辍耕录》卷一、卷二十一均记载了中统三年(1261),忽必烈下令对琼华岛上的建筑进行修缮,并于至元八年(1271)将琼华岛改名为万岁山的相关内容。另据明代北京方志《春明梦余录》卷六记载,“万岁山”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八月十一日添牌。这是“镇山”改称为“万岁山”的较早记载。此后的文献记载中,“万岁山”均指紫禁城北面的土山。如《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五也明确指出,金元时期的万岁山在紫禁城的西边,而明代的万岁山,在紫禁城的北面,二者不可混淆。其四,景山在明代又俗称为煤山。明代官员刘若愚所著明宫廷杂史《酌中志》卷十七载有万岁山俗称煤山的内容,并认为煤山实际上由土渣堆积而成。清代官修北京史志文献资料集《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五载有“万岁山嘉树葱郁,鹤鹿成群,俗称煤山”。清代官员宋起凤在所著《稗说》卷四亦载有“万岁山又名煤山”的说法,指出万岁山位于紫禁城的北面,并非自然形成的山,而是由土堆积而成。关于“煤山”名称的来源,据明朝文学家沈德符所撰《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记载,其主要原因在于民间相传山下埋了很多石炭,作为京城突然封城时的备用燃料。而实际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联合组成的元大都考古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对景山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景山位置是元大都后宫遗址的一部分,景山则是由土渣堆积而成,下面并无煤炭。其五,景山在清代由万岁山改名而成。据《清史编年》第一卷记载,顺治十二年(1655)六月初四,顺治帝下令将皇帝的宫禁命名为紫禁城,将紫禁城北面的山(万岁山)命名为景山。分析认为,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之《国风·鄘风·定之方中》载有“望楚与堂,景山与京”,此处的“景山”寓意高大的山脉;另乾隆御制《白塔山总记》载有“宫殿屏扆则曰景山”,此处“景山”寓意皇宫的屏风。由此可知,“景山”的命名与护卫紫禁城的高山相关。“景山”这个名称一直沿袭到今天。尽管景山的称谓多样,但景山的营建,在建筑规划学、运筹学、地理学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从建筑规划学角度来看,景山位置在老北京城中轴线的中段位置,其利用废砖土渣巧妙地堆积城明代北京城中心最为突出的璀璨明珠,是我国古代建筑规划史的一项杰作。景山为老北京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不仅弥补了中轴线建筑布局过于单调的方式,将北京城点缀得更加壮丽,而且形成极佳的视点。站在景山之巅,可南望壮丽的紫禁城(图3),北眺中轴线上的钟楼、鼓楼,西观北海白塔,京城美景一览无余。从运筹学角度来看,明代工匠在紫禁城的营建过程中,将拆除元代皇宫的施工费料及开挖护城河的泥土堆在紫禁城的北面,形成一座土山,不仅解决了施工现场废料堆积问题,而且节约了土方运输所需的人力和财力,还有利于形成开阔的施工现场,加快施工进度,是运筹学在建筑管理方面的科学运用。从地理学角度来看,我国的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寒风,夏季则多刮南风。在这种地理条件下,位于紫禁城的北面的景山犹如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在冬天阻隔了北风的侵袭,有利于紫禁城古建筑的御寒,在夏季对紫禁城古建筑群的通风亦不构成明显影响,因而体现一定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