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一道菜中的年味儿

_本文原题:一道菜中的年味儿
奶奶|一道菜中的年味儿文章插图
朱红和李豫做好蛋卷 , 写好福字 , 送给街坊邻里 。 本报采访人员 武亦彬摄
谁家过年餐桌上还没几道拿手菜?!家住史家胡同5号院的朱红奶奶也有一道 。 她这道菜 , 一做40多年 , 每次做都能引出很多回忆 。
吃过早点 , 朱红奶奶和老伴李豫爷爷拖着小车 , 去胡同东口对面的菜市场买菜 。 主要就挑两样:新鲜的韭菜和猪肉 。 猪肉要买成块的 , 现场看着商户给绞成肉馅 。
回到家 , 韭菜过水洗净、沥干、切碎 , 和肉馅一起倒进碗里 , 撒盐 , 倒酱油、料酒、香油 , 搅拌均匀 。 嗯 , 香味已经出来了!打几个鸡蛋到碗里 , 搅拌均匀 。 凉锅倒油、点火 , 蛋液倒进锅里 , 没有“刺啦”的声响 , 无声之中 , 一提、一转、一翻 , 一个金黄不焦、薄厚均匀、外形饱满的鸡蛋饼做得了 。
煎完一盘子摞得高高的鸡蛋饼 , 再把肉馅拿过来 , 将肉馅一条一条卷进鸡蛋饼里 , 卷好的蛋卷一个紧挨着一个放到盘子里 , 放进蒸锅 。 透明的锅盖下 , 水气开始升腾、聚集 , 凝结成水珠滑落 。 在水蒸气的助力下 , 蛋皮和肉馅完成最后的交汇融合 , 韭菜的清香和肉馅的鲜美交织在一起 , 厨房里香气满溢 。
“这道菜 , 是1977年我的中学老师教我的 。 那时候我也毕业了 , 在山东老家的中学当老师 , 我们俩是同事 。 ”朱奶奶回忆 。 当时 , 有一位同事调走了 , 为了欢送他 , 老师做了这道菜 , “老师对每一个同事都很好 。 ”
那个年代 , 鸡蛋、肉都很难买 , 这个菜就显得特别高级 。 “第一次吃那个幸福啊!那叫一个香、一个好看、一个洋气!到今天我都念念不忘 。 ”朱奶奶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
朱奶奶结婚以后 , 老师把这道菜教给了她 , “给人家当媳妇了 , 做饭方面也得长点本事 。 ”老师说 。
学会了以后 , 逢年过节、家里来客 , 朱奶奶一定要做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鸡蛋卷 。 “这不止是一道菜 , 是老师对我的心意 , 也是我对大家的心意 。 ”朱奶奶说 。
再后来 , 朱奶奶跟着李爷爷回到了北京 , 住进了胡同四合院 。 她把这道菜也带回了北京 , 连同青年时代的记忆 。
退休后 , 朱奶奶是社区的活跃分子 。 在街道组织的厨艺大赛上 , 她的鸡蛋卷获得了二等奖 。 “我特别愿意跟大家分享我吃这道菜时的幸福感 。 ”朱奶奶幸福满满地说 。
朱奶奶愿意分享的还有更多 。 她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幸福时光画成了“人生绘本” , 被史家胡同文创社制作成居民艺术家的文创作品 , 走进了服贸会;她和李爷爷一起作为志愿家庭 , 接待天南海北的人走进胡同四合院 , 了解四合院文化;退休前是英语教师的李爷爷在社区开设英语课 , 义务教大家学英语;他们还资助了贫困大学生……2017年 , 朱奶奶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
中午时分 , 鸡蛋卷上桌了 。 外表金黄像一道点心 , 咬一口既有蛋的润滑 , 又有肉的嚼劲和韭菜的鲜香 。
【奶奶|一道菜中的年味儿】“一吃这道菜 , 从心底就觉得暖意融融 。 这就是我们家的年味儿 。 ”朱奶奶说 。 (于丽爽)